小時候過春節,最開心的莫過于拿到壓歲錢了。每每拿到壓歲錢都特別興奮,是去買鞭炮呢?還是買好吃的呢?從來沒想過會去買學習用品。想想這些都好令人懷念,相信您也有一樣的經歷吧。
壓歲錢,又稱押歲錢,“兩府男婦小廝丫環亦按差役上中下行禮畢,散押歲錢、荷花包、金銀錁,擺上合歡宴來”。(《紅樓夢》53回)。又名壓祟錢,小兒血氣薄弱,要靠具有鎮邪功能的錢幣來予以抵擋,才能逢兇化吉。
視錢能通神,進而可以役鬼鎮邪的觀念,在我國起源很早:先秦時的人祭祀鬼神,祭品中就有“幣”。隨著這種觀念的因襲,以及貨幣技術的發展,就產生了專門以辟除邪縱為目的而制作的厭勝錢。
漢代五株錢中,有的上刻銘文“脫身易(瘍),宜子孫”,或者為“辟兵莫當,除兇去央(殃)”等當時流行的吉祥語。
到了唐、宋時代,已出現以錢幣用于春節祝吉的舉動二唐人王建在《宮詞》中寫道:“宮人早起笑相呼,不識階前掃地夫;乞與金錢爭借問,外頭還是此間無?”宿妝殘粉未明滅,總立昭陽花粉邊;寒日內人長打白,庫中先散與金錢:” 從春日或歲朝散錢祝吉,演變為除夕向小兒賜錢“壓祟”,并成為一種風俗,大概是明代后期了。
清代顧祿的《清嘉錄》里,寫有“壓歲錢”的專條,征引前人著述多處:“紅索青銅貫”(郭伽《淮陰歲除·詠壓歲錢》);“杭俗,兒童度歲,長者與以錢,貫用紅,置之臥所,曰‘壓歲錢”,(吳曼云《江鄉節物詞》小序)。 因古代使用有孔的銅錢,用紅線穿成串,由長輩發給后輩,確實是一件有意味的事。
至今,每逢除夕,仍流行給孩子發壓歲錢,表達老一輩對后一代健康成長的美好祝愿!
以上就是關于春節習俗領取壓歲錢的相關內容,希望這些內容能幫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