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大寒冷還是小寒冷 2022大寒和小寒哪個節氣冷
根據我國長期以來的氣象記錄,在北方地區小寒節氣比大寒節氣更冷,在北方有“小寒勝大寒”一說;但對于南方大部地區,全年最低氣溫仍然會出現在大寒節氣內。
我國南北地區在氣候上有很大的差異。根據我國長期以來的氣象記錄,在北方地區小寒節氣比大寒節氣冷;但對于南方大部地區來說,卻是大寒節氣要比小寒節氣更冷。據氣候數據統計,我國北方大部一年中最冷的時間段是每年公歷的1月中旬(10日-20日);每年的小寒節氣從1月5-7日開始,一個節氣約15天,中旬恰在小寒節氣之內;因此,對北方大部地區來說,小寒的確冷于大寒。但對于南方大部地區來說,卻是大寒節氣時最冷;大寒節氣一般從1月20日(1月下旬)開始,1月下旬恰是南方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眾所周知,二十四個節氣起源于我國北方黃河流域。在北方地區大寒節氣是沒有小寒冷的,既然小寒更冷,那為啥古人要在小寒后加一個大寒,而不是倒過來排列呢?據說是這樣的,因為古人特別講“物極必反”,認為寒暑交替的“天道”是寒冷之后迅速回暖,如果先大寒后小寒,從字面上就找不到最冷后“回暖”的感覺了,所以把大寒放后面,讓大寒后回歸立春,這才符合“物極必反”之道。還有一種說法,是因冬季最后的這個節氣與夏季最后的節氣“大暑”相對應,所以才稱為“大寒”。
大寒為什么冷?
冬季最寒冷的一段時間一般是出現在冬至之后。立冬后,表示進入了冬季,并不是進入冬季就意味著開始寒冷,因此時地表在下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能量,所以還不很冷。在民間有“十月小陽春”一說,“十月小陽春”即是指在孟冬期間出現的風和日麗、溫暖舒適“小陽春”天氣,所以,實際上初冬(孟冬)這時期一般不會很冷,但隨著時間推移,冷空氣頻繁南下,氣溫逐漸下降。在冬天季節,所謂“冷在三九與四九”,冬至之前通常不會很冷,真正寒冷是在冬至之后,尤其是“三九天、“四九天”。
在冬至時期,白天最短,太陽直射角度與地面夾角最小,單位面積的地面受到的日照強度最小,因此地面每天得到的太陽熱量最少,地面日熱量收支逆差尚未達到最大值。而冬至以后,雖然白天日趨增長,但增長的速度卻很緩慢,從冬至到“三九”這一時期,平均每天只增長約一分鐘,同時,太陽直射角度與地面夾角增加也很緩慢。地面日熱量收支仍處在逆差狀況,所以繼續失去熱量,地溫繼續下降。地面總熱量收支逆差在“三九、四九”時段才達到最大值。由于空氣的溫度主要受地溫影響,這就導致了“三九、四九”時段氣溫最低。另外,“三九”前后,西伯利亞地區的冷氣團也發展到極為強盛的階段,強冷空氣的頻頻入侵也是造成氣溫低的原因之一。
大寒注意這些部位的保暖:
頭頸部
“頭為諸陽之會”,人體的6條陽經均在頭面部進行交接匯聚,是整個人陽氣最旺盛的地方。頸椎是人體的“要塞”,頸部充滿血管,有很多重要的穴位。頭頸部位接近心臟,皮膚較薄,血管較粗,均是人體散熱、消耗能量最大的地方,最先受到風寒邪氣的侵襲。
建議冬季出門可戴帽子、戴圍巾并穿立領裝,給頭頸部保暖不僅能擋住寒風,也能防止頭頸部的血管因受寒而收縮,對預防感冒、頭痛、頸椎病以及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幫助。另外,晚上最好不要洗頭,洗完頭也應立刻用毛巾擦干或用吹風機吹干。
腹部
中醫有云“背為陽,腹為陰”,腹部陽氣最少易讓寒氣入侵,也就容易受涼。一旦腹部受涼,會引起胃脘不適、腹痛腹瀉等癥狀,尤其是女性易出現痛經、手腳冰涼、月經不調等宮寒癥狀。
此外,肚臍位于腹部,對外部刺激最敏感,是萬萬不能受寒的。如果在室內衣著不多的時候,也可以多穿一件背心保暖。還可以多按摩腹部來提高人體自身的驅寒能力,或用暖水袋外敷腹部以驅寒、固氣、通陽。
腰背部
腰部為“帶脈”所行之所,特別是脊椎兩旁的后腰是腎臟所在。腎臟是人體先天之本,喜暖怕寒,主宰著人的生長、發育和生殖,是人體重要的健康敏感區。腰部與背部相連,后背是人體“督脈”循行之處,具有調節陽經氣血的作用。女性腰部受寒直接關系到卵巢和子宮的機能能否正常運行。老人若長期腰背部不注意保暖,使腰背部血管收縮、血流減慢,易引起腰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