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的風俗有哪些 除夕我們要做什么
除夕,也叫除日,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這一天最今人愜意的茫吃年夜飯。清人頤欽卿《啼點錄,卷)2說:“除夕夜,家庭舉宴,長幼咸集,多作吉利語,名曰‘年夜飯’,欲呼‘合家歡’?!迸D月三十為除夕。元旦是一年之始,而除夕是一年之終。我國人民歷來重視“有始有終”,所以除夕與第二天的元旦這兩天,便成為我國最重要的節慶。盡管過去從封印日至開印日都是過年活動期間,但從古至今最隆重的便是除夕與元旦這兩天。我國各地在臘月三十這天的下午,都有祭祖的風俗。稱為“辭年”。除夕祭祖是民間大祭,有宗祠的人家都要開祠,并且門聯、門神、桃符均已煥然一新,還要點上大紅色的蠟燭,然后全家人按長幼順序拈香向祖宗祭拜。
除夕之夜,人們要鳴放煙花爆竹,焚香燃紙,敬迎渴灶神,叫做“除夕安神”:入夜,堂屋、住室、灶下,燈燭通明,全家歡聚,圍爐熬年、守歲。_新中國成立后,安神燒香活動漸廢,其他歡慶活動依然。近年來,除夕夜晚又增加了看電視,參加娛樂活動等新內容。除夕的晚餐又稱年夜飯,是中國人最重要的一頓飯。這頓飯主食為餃子,還有很多象征吉祥如意的菜肴。
如“魚”與“余”同音,一般只看不吃或不能吃完,取“年年有余”之意;韭菜取其“長I久’之意;魚丸與肉丸取其“團圓”之意等,這些都是不能少的菜肴。吃過年夜飯便開始守歲,一到子時,便開始燃放煙花爆竹,慶賀新年。
過年的壓歲錢一般是用紅紙包好,有的放在祭祖的供桌上,也有的壓在歲燭下,也有大人偷偷壓在小孩枕下其意義均相同,是為勉勵晚輩來年更聰明而有更大的收獲。
年夜飯,是一頓早有準備的團圓飯。一些鹵菜臘味,主婦早就做出來了。人們根據自己的口味做出豐盛的菜肴,歡慶今年的豐收,企盼來年能有更好的收成。筆者故鄉沔陽農村,年夜飯是以“沔陽三蒸”為主菜的盛宴。
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開始,有的人家一直吃到深夜。還有的人家,吃年飯時半掩大門,有的甚至把大門關起來吃。吃飯時,不能大聲說話,不能敲打碗筷。吃完后,就要將桌上的碗筷收拾干凈,趕快打開大門,這叫做閉門生財,開門大吉。
關著大門吃年飯,這規矩據說是用來哄騙八仙之一的鐵拐李的。原來,在很早以前各家各戶吃年飯的時候都是開著大門的。鐵拐李是個跛腳叫化仙,每次人家吃年飯的時候,他就提著籃子到各家討食。誰家窮誰家富,他把討來的東西提給玉皇大帝一看就知道了。富的,就給他一年遭幾次災,不許太富;窮的,就給他一年托幾次福,不要太窮。
守歲,一般有兩種含義:對年長的人來說是“辭舊歲”,含有珍惜光陰之意;對年輕人來說,有為父母益壽延年的意思。因之,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須守歲,以獻一份孝心。
另據《荊楚歲時記》云:古人守歲,還要留一些守歲飯,待到正月十二日那天,把它撒到大路邊或街道旁,取其吐故納新的意思。
除夕的由來
除夕起源于中國先秦時代的一種“逐除”活動。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疬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關于年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于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里,"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彩,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后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除夕的意思
“除夕”中的“除”字的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舊歲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俺Α本褪且荒曜詈笠惶斓囊雇?。
“除夕”,源于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擊鼓驅逐“疫病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而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則有西晉周處的《風土記》等書?!俺Α?,在古代還有許多雅稱,如:除灘、除夜、逐除、歲除、大除、大盡等。
古往今來,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很多富有積極意義的習俗。“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椤皠e歲”,至除夜達旦不眠為“守歲”?!笆裰L俗如此。”(蘇軾《歲晚三首序》)。
我國在多少年來,還有除夕“吃年飯”的習俗,這頓年飯,雞、鴨、肉、魚,樣樣俱備,全家團聚,共進一頓豐盛的晚餐。這也是人們回顧舊歲、憧憬新年的一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