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千節是干什么
“秋千節”是清明節的另一種稱呼。而在清明節時蕩秋千是清明節的另一種古老習俗。秋千的歷史很古老,起源于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后來在春秋時期傳入了我國中原。
秋千節漢族的節日,古時候的秋千大多都是利用強壯的樹枝,在它的枝干上分別套下兩根粗繩,在粗繩的下端系上一塊木板。由于制作十分簡易,還能給人們帶來歡樂,所以它也深受老百姓們,甚至是皇宮里嬪妃公主們的喜愛。
秋千節有什么活動
因為秋千節原名清明節,所以它所擁有的習俗就是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時,古人們常常提前沐浴、當日掃墓、安置白色菊花、踏青、插柳……在早晨卯時(也就是現在清晨的五點到七點)起床掃墓之后就可以進行一些娛樂活動,將清晨延續的莊重哀思氣氛一點一點轉化為歡樂的笑聲。同時,這也寓意,后人們將會憶苦思甜,他們的生活也將蒸蒸日上。
最初的時候,清明節掃墓是沒有燒紙成這個習俗的,可是后來到了唐代時期燒紙錢開始盛行。而后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經過數個朝代的沉淀與積累,不論是祭祀方面還是娛樂方面,人們在清明節更是開發了許多有意義的活動。
清明節的活動有哪些
清明節自唐宋成為傳統民俗節日之后,在節俗內容上不斷豐富的同時,節日習俗的根本性質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但隨著社會生活的演變和進步,清明節的民俗較早地出現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娛樂轉化的趨向。據《荊楚歲時記》記載,清明節有斗雞、雕畫雞蛋、打球、拔河等游戲。
明朝末年的張岱在《陶庵夢憶·揚州清明》中描繪了揚州的清明風光:“是日,四方流離及徽商西賈、曲中名妓,一切好事之徒,無不咸集。長塘豐草,走馬放鷹;高阜平岡,斗雞彈箏。浪子相撲,童稚紙鶯,老僧因果,替者說書,立者林林,蹲者蟄蟄。日暮霞生,車馬紛杏。宦門淑秀,車幕盡開,脾騰倦歸,山花斜插,臻臻簇簇,奪門而入。這很像是明代江南的“清明嘉年華”。從張岱的文章中可以看到,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外,還有走馬放鷹、斗雞蹴鞠、放風箏等一系列娛樂健身活動。”
蹴鞠
蹴鞠盛于唐代,古代人踢球稱為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唐人仲無頗《氣球賦》中寫道:“寒食景妍,交爭競逐,馳突喧聞,或略地丸走,乍臨空以月圓。”唐代還盛行打馬球,婦女則騎驢打球,還有一種打法,類似現代的曲棍球,叫做“步打”。
放風箏
清明節這一天,人們不僅在白天放風箏,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拔河
約興起于春秋戰國時代。不過那時不叫“拔河”,而稱為“牽鉤”、“拔桓”。它不僅可以鍛煉身體,而且是一項競技游戲。據唐朝人封演的《封氏聞見記》記載:“古用蔑纜,今民則以大麻桓,長四五十丈,兩頭分系小索數百條,分兩朋,兩向起挽。當大桓之中,立大旗為界,震鼓叫噪,使相牽引,以卻者為勝,就者為輸,名日拔河。”那時的拔河形式大體和今天相同,只是今天拔河所用的繩子是單獨一根,而古代所用的繩子卻“兩頭分系小索數百條”,所以古時拔河人數比現在多得多,場面更大、更熱鬧、更激烈。
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一個拔河的愛好者,他大力推廣拔河運動。《唐語林》曾生動地記載了當時規模最大的一次拔河:“挽者至千余人,喧呼動地,番客庶士,觀者莫不震駭。”千余人拔河,氣勢磅礴,連那些外國來賓都被這盛大活動所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