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三月三的節日意義
海南三月三是黎族、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也稱“愛情節”。這是黎族、苗族人民悼念祖先、慶賀新生、贊美生活和歌頌英雄、歌頌愛情的傳統佳節。也是青年們的美好日子,又稱“愛情節”、“談愛日”。黎語稱“孚念孚”,是海南黎族、苗族人民悼念勤勞勇敢的祖先、表達對愛情幸福向往之情的傳統節日。
關于海南“三月三”歷史傳說
說法一
"三月三"歷史悠久,上古洪水時期,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災,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對叫天妃和南音的兄妹。兄妹二人長大成人以后,決定分頭尋找伴侶,相約每年三月初三再回到燕窩嶺下相會。結果幾年過去兩人無功而返。妹妹見找不到別人,就忍痛用竹簽將自己的臉刺上花紋,又用植物染上了顏色,不讓哥哥認出自己,以結夫妻,從而使種族得以延續。
于是,在某年的三月初三,他們就在燕窩嶺下結為夫妻,他們在燕窩嶺上紡紗織布,生兒育女,開荒種田,挖塘養魚,為黎族人民繁衍了后代。這也是黎族“三月三”節和紋面來歷的傳說。
說法二
相傳在很久以前,石洞有一只作惡多端的烏鴉精,使黎民百姓不得安居樂業。一天烏鴉精抓到了美麗的黎族少女俄娘,這年“三月三”,俄娘的心上人阿貴帶尖刀弓箭上山救俄娘,被烏鴉精害死。俄娘聞訊悲痛萬分,終于趁烏鴉精熟睡之機殺死了它,為阿貴報了仇,為黎族百姓除了大害。
俄娘終生未嫁,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她都會到俄賢洞唱她和阿貴戀愛時的情歌。后來,黎族人民為了紀念她,把這山洞取名為俄娘洞。
每年“三月三”這一天,附近的未婚黎族青年男女都會在俄賢嶺集會,唱著情歌尋找自己的意中人。此項活動逐年擴大并傳播至海南各個黎胞居住區,在海南黎胞中形成盛大的傳統節日。
說法三
據說“三月三”是為了紀念黎族的遠古祖先,慶祝黎族人民幸福吉祥、繁衍昌盛而舉行的節日。
海南三月三慶祝活動
每年農歷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匯集一起,參加三月三盛會,載歌載舞、談情說愛。在節日期間,人們要舉行歌舞盛會。
節日這天,黎族村寨的男女老少帶著粽子和糕點,從四面八方來到五指山一帶。白天,小伙子們打魚,姑娘們煮飯烤魚,然后將祭品放到有天妃和南音化石的巖洞口,祭拜祖先。同時,青年男子背槍荷箭到深山密林去找獵物,把獵物獻給心愛的姑娘。
當夜晚來臨,山坡上、河岸邊,青年男女燃起熊熊篝火,姑娘們身著艷麗的七彩衣裙,手戴各式鐲頭,小伙子腰扎紅巾、手執花傘,開始歡慶活動,在節奏明快的樂曲聲中,跳起了古老獨特的竹竿舞、銀鈴雙刀舞、檳榔舞、打柴舞、打獵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舞蹈。
歌聲此起彼伏,通宵達旦,男女青年各坐一邊,互相傾訴愛慕之情,如果雙方感情融洽,就相互贈送信物。姑娘們將親手編織的七彩腰帶系在小伙子腰間,小伙子則把耳鈴穿在姑娘的耳朵上,或把鹿骨做的發釵插在阿妹的發髻上,相約來年的三月三再相會。
在這一天,黎族人民對歌、摔跤、拔河、射擊、蕩秋千,盡情地歡慶著,用歌聲用舞蹈表達對生活的贊美,對勞動的熱愛,對愛情的執著追求,整個節日,氣氛歡快熱烈,令人陶醉。
黎族三月三有著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隨著時代的變遷,慶祝內容也日益多樣,但對歌、民間體育競技、民族歌舞、婚俗表演仍是最基本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