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么要過春節
1、給自己一個回家的理由
為了更好的生活,許多人選擇離開家鄉,在經濟更發達的城市尋找積累財富的機會。這也就是中國正處于的“城鎮化”階段,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移,農村成了老人和留守兒童的聚集地。
不過,其實沒有人非要逼著你要回家。在大城市輕輕松松過年,不用經歷春運,不用去親戚家串門,不用包紅包……只要你狠得下心,可以不回家過年。
有人就反駁說,不回家會被家里嘮叨,不回家別人會覺得你很奇怪,大家都回家為什么你不回家。為什么過年一定要回家?這便是社會習俗、傳統文化的約束。
有人把它當作束縛,有人卻感激它給了自己一個回家的理由——回去面對最熟悉你的人,做回最真實的自己;與日夜牽掛的父母相聚,看笑容爬上他們開始有皺紋的臉。
因為過年,所以回家。
2、不要讓孩子成為沒有童年的人
最新一期的《歌手2018》,汪峰說自己是個沒有童年的人,從四五歲起,每天都在練琴中長大。而你我,不會忍心孩子長大后說“我沒有童年”。
其實,許多童年的回憶都藏在各種節日里,中秋節一家人賞月吃月餅,冬至一家人吃湯圓,除夕一家人看春晚吃年夜飯……
這些節日,蘊藏著許多文化習俗,猶如詩語: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訪親友,大年初二祭先祖,
初三初四逛廟會,十五晚上街上走。
這些文化習俗,讓我們擁有儀式感。因為儀式,所以鄭重。因為鄭重,所以神圣。因為神圣,所以難忘。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記憶中的小時候的春節那么美好。
這些文化習俗,讓我們把文化傳承。假如沒有春節,這些習俗所蘊含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會逐漸被人遺忘,春聯、窗花、年夜飯等等。現代社會越來越講究高效、快節奏,但是并不以代表我們不需要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與慢生活。
春節對中國人的意義
年,歲,載,都是指一年的意思,也就是歲名。這幾個歲名之間的區別,在于不同時代的不同叫法,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元旦,春分,歲節,年節,在歷史上,也曾經是指同一天。
中國人認為,人只是天地的一部分。天人同構,天人合一,天人相應,這些思想,都是基于“人是天地的一部分”這個事實而建立起來的。一個人應該怎么生活,中國人認為,應該法天則地才行。
過年又是咋回事呢。因為天地這個大系統,地球繞著太陽運行了一周,接下來,就要開始運行下一圈了。為什么要說萬象更新,一元復始,辭舊迎新呢,因為舊的一周運行結束了,新的一周運行即將開始。人要法天則地,那么就要跟著天地運動的節律一起,結束舊的周期,開始新的周期。天要換新天,人也要順應天道換新顏。
四時,就是天地的陰陽。春是少陽,夏是老陽,秋是少陰,冬是老陰。少陽,主生。所以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棵樹,一年能長多粗,取決于春天的生發。一個人,一年中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取決于春天所生之志。在天地這個大系統里面,人作為它的一部分,跟一棵樹本質上差不多。
人如果逆了四時的陰陽,就會諸事不順。如果順應了四時的陰陽,則會大吉大利。人合天地之陰陽,便能蓄養一身的正氣,正氣足,那么在春天的時候,志向就會勃發,一年下來,才能有大成就。所謂的運氣,并不是指概率,而是天地這個大系統宏觀的陰陽變化。它不是一種隨機或然性的東西,它是一種確然的規律。一個人只要法天則地,合于陰陽術數,好運氣,只是理所當然的結果。倒霉的事,也都會離自己很遠。
好運氣,吉利,亨通,趨福避禍,都不是靠乞求而來的,也不是靠蒙來的。一個正氣足的人,福利多,是可能性比較大的。一個正氣不足的人,禍端多,則是可能性比較大的。這就是我們文化的特點,因為地球繞著太陽轉,這個天文和歷法的事實,亙古不變,那么從這個確定性的基礎出發,后面很多事,也是可以推知出確定性結果的。
我們的文化,是從天文和歷法這個亙古不變的確定性事實出發,用來指導人們的現實生活。其他文化,則不然,他們是從生活出發,去尋找確定性。那么必然的,他們就要從無錨無緒的生活中,推導出來一個假設的神,來作為他們文化的錨定,所以他們的節日,都是和神有關,而不是和天地運動的節律相關聯。
為什么大多數中國人對怪力亂神的東西毫無興趣,因為我們的第一步,就是站了確定性之上開始出發的。我們有天,不需要再自己給自己發明一堆擬人的神。只有天厭之人,喪失了天地這個確定性的人,才需要一個想象中的神把自己從無錨的紛亂中打撈出來。
過年,從文化層面上來說,是兩重意義。一方面是為了敬天事天,一方面是為了治人治事。這里面,又有很多的民俗,比如放鞭炮,比如貼春聯,很久以前,還要點紅燈籠和紅蠟燭,全是大紅的顏色,紅色為陽,這都是為了升振天地陽氣用的。因為這時候,陽氣剛萌發,還很弱,人為的提振一下,就可以起到扶陽扶正的效果。
至于過年是為了趕跑年獸一說,那個是民間杜撰的民俗小故事,并不是過年的真正內涵所在。認真的說,只是一種無稽之談。
舊的一個周期結束了,如果過去的這個周期,生活不順利,那么希望下一個周期,生活會變得更美好一些。如果上一個周期,生活的很順利,那么希望下一個周期,生活可以變得更上一層樓。這才是中國人過年,最大的意義。它代表著希望和夢想。當然,更代表著家庭的和睦與圓滿。
人們常說,天人合一境界多么高,好像常人難以企及。其實,在中國的文化里面,處處都是天人合一的場景。比如過年就是,那一刻,地球圍繞太陽轉,掀起了新的一章,人們守歲,就是為了在天地相交,新的一個天地大周期剛開始的時候,以自己一身的陰陽,與天地之陰陽,相合相交。這就是守歲的意義:天人相接。
從過年這個事出發,幾乎可以把我們這個民族文化里面,最根基的東西,都刨根問底出來。有的人,盡管每年都在過年,可不一定知道為什么要過年,即便他不知道為什么過年,他只要過年了,那么他一樣可以應合天地之正氣。處在這樣的文化里,幾千年的傳統下來,很多事情,都是深入骨髓的了。
春節各地的習俗有哪些
1、上海
除夕到子夜時,有一些人會往城內廟中爭燒“頭香”,撞“頭鐘”。玉佛寺一般都是燒頭香的地方,龍華寺是撞頭鐘的地方。上海人習慣大年初一早晨第一頓飯一定要吃湯圓,意味新年圓圓滿滿,而且要有湯水,寓意有財有勢。
2、廣東
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家具、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發,女必“挽面”,現女子多為剪發美容。
3、東北三省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燭、 廣陳供品,依尊卑長幼,向宗親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辭歲。隨后,舉行家宴,長輩們坐了上首,晚輩們團團而坐,取“闔第團圓”之意。飯果必要豐富,讓人有充實感,預示來年豐衣足食,事業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