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和寒食節是同一天還是什么 清明節和寒食節相差幾天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是夏歷冬至后的第105日,也是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清明節是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進行農事活動。《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兩者一是農耕節氣,一是傳統節日,本是兩碼事,但因兩節時間相距一、二天,甚至重合於一日,故有清明、寒食并稱的說法。
所以,“清明節”與“寒食節”并不是同一天。
寒食節和清明節的區別
功能不同
在清明節到來之際,寒食節也相隨而至。現在,有些人把寒食與清明混為一談,實際上是不對的。因為兩者一個是農耕節氣,一個是民俗節日,本來就不是一碼事。清明是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在公歷四月四、五日前後。寒食是一個民俗節日,起源於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的大臣介之推寧被燒死山西介休的綿山上、也不肯下山受封的故事。兩者一是農耕節氣,一是典故民俗,本是兩碼事;但兩節時間相距一、二天,甚至重合於一日,故有清明、寒食并稱的說法。
文化內涵不同
唐代之前,寒食與清明是兩個前后相繼但主題不同的節日,前者懷舊悼亡,后者求新護生;一陰一陽,一息一生,二者有著密切的配合關系。禁火是為了出火,祭亡是為了佑生,這就是寒食與清明的內在文化關聯。唐玄宗時,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將民間掃墓的風俗固定在清明節前的寒食節,由于寒食與清明在時間上緊密相連,寒食節俗很早就與清明發生關聯,掃墓也由寒食順延到了清明。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特色的節日。
“佳節清明桃李笑”,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掃墓的時節。在每年的清明節的時候,沈陽城區的人們都要去墓地給逝去的親人們掃墓,那時候就會出現掃墓大軍擁塞于道的景象。其實,清明節時分大可不必要如此擁擠和勞頓的。在我們國家里傳統的清明節時分,本來就是一個從容祭祀掃墓和出門郊游悠然踏青的佳節。清明節的習俗,也不僅僅只是掃墓,還有那出門郊游踏青春游的習俗。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上就生動描繪出當時汴京之外,清明時節人們出門郊游踏青的盛況。在這春暖花開的清明時節的時分,人們三五成群結隊出游,在憑吊先人的同時,感受著那春天誘人的氣息。蕩著秋千、放著風箏,有的在拔河、有的圍觀著斗雞、有的在戴著柳絲圈、有的在賞花、有的在蹴鞠,那春天般的快樂也漸漸從喜氣洋洋的臉上,溢滿到了內心之中。
春臨沈陽城的時候,清明節里有一種春風拂面的感覺,這更應該是有花有酒,更是有情有意的節日了。古時,清明節前一兩天有個“寒食節”。唐代詩人王維《寒食城東即事》中說:“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上巳是清明節后傳統的”三月三“,又稱上巳節、踏青節。寒食節、清明節、上巳節三個節時間上非常接近,所以王維詩題中作“寒食”,詩句中又寫到“清明兼上巳”,三個節日并在一起,互作參合。傳統意義上集寒食節與“三月三”等節日于一身的清明,于是就有了雙重主題:“祭掃”與“踏青”,關注人生的兩端“風景”,那就是“追思先人,勿忘生者”。踏青,又叫探春、尋春。從古到今,清明踏青的習俗由來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