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是農歷幾月 仲夏在古代時令指的是什么
仲夏時間:夏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歷五月。
古語中有:孟、仲、季指代第一、第二、最后;或者也有用伯、仲、叔的。所以,仲即為第二的意思,而仲夏就是指夏天的第二個月。一般來說,是指農歷五月份。
如果按公歷,大概孟夏是5月,仲夏是6月,季夏是7月。因為夏至那一天太陽最直射我們頭頂,夏至總在公歷6月21日或者22日,所以公歷6月為仲夏。但是在地球北半球,最熱的月份是7月,并非仲夏,這可以這樣理解,用火加熱水,并非火最大的時候,水最熱,因為可以有這種情況:火雖然在減小,但是水的溫度仍然在上升。
五月。又稱皋月(見一月“陬月”。皋,同高。謂五月陰生,欲自下而上,故稱皋月)、蒲月(舊俗于端午懸菖蒲于門,并用以浸酒,謂可辟邪,故稱蒲月,又稱蒲節(jié))、榴月(因五月榴花盛開而來。韓愈《題張十一旅舍三詠》詩云:“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惡月(古代迷信對五月之稱。《太平御覽》二二東漢董勛《問禮俗》:“五月俗稱惡月。”)、午月(見一月“寅月”)、建午(見一月“建寅”)、仲夏(見一月“孟春”)、中夏(即仲夏。中,讀如仲。再見一月“首春”)、蒲節(jié)(見 “蒲月”)、小刑(《淮南子·天文訓》:“陰生于午,故五月為小刑。”午,通五)、鳴蜩(《詩·七月》有“五月鳴蜩”之語)、蕤賓(見一月“太簇”)等。
防暑降溫小常識
1、及時補充水分但應少喝飲料
果汁、可樂、雪碧、汽水等飲料中,含有較多的糖精和電解質,喝多了會對胃腸產生不良刺激,影響消化和食欲。因此,夏季應多喝白開水或淡鹽(糖)開水。
2、口渴后不宜狂飲
勞動和運動大量出汗后,不宜大量飲用白水,應適當補充些淡鹽(糖)水,因為大量出汗后使人體內鹽分丟失過多,約占汗液的0.5%左右,不及時補充鹽分,則使體內水、鹽比例嚴重失調,導致代謝紊亂。
3、避免外出
太陽短波輻射最強烈的時間是10時-15時左右,應盡量避開這段時間外出,非出去不可,應在皮膚上涂些防曬護膚品,夏季衣著以淺色為好。
4、不宜過量飲酒
人體在夏季受氣溫影響極易積蘊濕熱,而濕熱過盛又是誘發(fā)皮膚發(fā)生瘡癰腫毒的病因,若大量飲白酒,更會助熱生濕,無異于火上澆油。
5、飲食不宜過于清淡
夏天人的活動時間長,出汗多,消耗大,應適當多吃雞、鴨、瘦肉、魚類、蛋類等營養(yǎng)食品,以滿足人體的代謝需要。
6、午睡時間不宜過長
午睡時間過長,中樞神經會加深抑制,腦內血流量相對減少會減慢代謝過程,導致醒來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7、忌受熱后“快速冷卻”
炎夏,人們外出或勞動歸來,喜歡不是開足電扇,就是立即去洗冷水澡,這樣會使全身毛孔快速閉合,體內熱量反而難以散發(fā),還會因腦部血管迅速收縮而引起大腦供血不足,使人頭暈目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