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為什么要吃月餅 中秋吃月餅的由來和傳說
中秋節(jié)為什么要吃月餅
月餅是圓形的,象征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愿望。
民俗專家表示,“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中,當時它也只是像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
月餅在我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而據(jù)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流傳著一種“太師餅”它是為紀念太師聞仲而制作的,而這種餅也就是月餅的始祖。而漢代的張騫在出使西域時,就將一些月餅餡料芝麻、胡桃引進,這樣也就有了“胡餅”。
唐代時,“月餅”的名稱開始在民間逐漸流傳開來。到了宋代,月餅又有“荷葉”“金花”“芙蓉”等雅稱。到了宋代,制作月餅也開始講究了,在月餅上面會刻一些圖案等,而到了清代,月餅的工藝更是有所提高,品種也在不斷的增加。
到后來,月餅也就成為中秋佳節(jié)的一種傳統(tǒng)美食。
中秋吃月餅的由來和傳說
月餅起義
中秋節(jié)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愿忍受元朝統(tǒng)治階級殘酷的統(tǒng)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lián)合各路反抗的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得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了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給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晚上,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了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jié)就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jié)日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的越來越精細,品種也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了。
嫦娥奔月
傳說嫦娥是遠古時候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的妻子。當時十日齊出,非常炎熱,莊稼都給曬焦了,給神州大地帶來了巨大的恐怖和災害。后羿為民除害,射落九日,留下一個太陽,人們終于得以正常生活,后羿因此為天下人所敬慕。
他聽說昆侖山西王母那里有種“不死藥”,這種藥,一人吃了可以升天成仙,兩個人分吃了,就可以長生不老。于是,他跋山涉水,前往討取,終于得到。
后羿與嫦娥夫妻恩愛,他舍不得心愛的妻子,也舍不得眾鄉(xiāng)親,不愿意一個人上天成仙,就把藥帶回家交給了嫦娥保存。后羿有個叫逢蒙的徒弟,是個奸佞小人,在八月十五趁后羿出獵,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為使不死藥不落入壞人手中,便一口吞了下去。不料吞下藥后,她身輕如燕的不由自己地飛上了月宮。后羿便在院子里設下供案,擺上瓜果食品,對月遙念嫦娥。
人們也紛紛仿效,以后年年如此,于是便形成了八月十五這個節(jié)日。
中秋節(jié)時,云稀霧少月光皎潔的特別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等系列活動,有的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鮮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中秋節(jié)還有另一個說法:農(nóng)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會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遺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