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由來 除夕的真正來歷
除夕相傳是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夕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后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聲響,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lián),燃放爆竹,來驅(qū)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xí)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除夕和春節(jié)有什么區(qū)別
對于除夕和春節(jié)之間的區(qū)別來說,首先如果說的是廣義的春節(jié),那么是包括正月和除夕的,所以說在這樣的春節(jié)說法下,過年、大年三十、大年夜、除夕實際上指的都是同一天了。如果是屬于特定意義下的春節(jié),那么指的就是大年初一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農(nóng)歷新年第一天了。
除夕的習(xí)俗
1、守歲
守歲,俗稱“熬年”。守歲的習(xí)俗在中國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最早見于西晉周處的《風(fēng)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2、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的說法。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王安石《元日》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但燃放爆竹污染環(huán)境,易引發(fā)火災(zāi),危害人身和財產(chǎn)安全,所以現(xiàn)在全國已多個地方禁放、限放煙花爆竹。我們要遵守當?shù)亟拧⑾薹殴芾硪?guī)定,文明過年。
3、祭祖
古時,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禮俗很盛。各地禮俗不同,祭祖形式各異,而大多是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點上香燭,倒上美酒,然后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以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北方一些地方的農(nóng)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山西呂梁山區(qū)有除夕上墳的風(fēng)俗,稱為送年食。上墳時間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們把做好的年夜飯,送到亡故親人的墳上,讓他們與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從而寄托人們對已故親人的哀思。
4、年夜飯
年夜飯也叫團圓飯。吃年夜飯是春節(jié)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根據(jù)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我國已有吃年夜飯的習(xí)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shè)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古代,一些監(jiān)獄官員甚至在除夕晚上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年夜飯在古代人中的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既享受佳肴美食,也享受那份快樂祥和的氣氛。年夜飯一般少不了兩樣?xùn)|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最后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年夜飯的由來及傳說
除夕晚上的家宴俗稱年夜飯,也叫團圓飯。這時家庭成員要盡可能地齊全,許多遠在外地的家庭成員也總要在年夜飯之前趕回家中,因此這頓年夜飯又稱"“團年”。關(guān)于年夜飯來歷的傳說流傳著不少有趣的傳說故事。其中,流傳的比較廣泛的,是一則關(guān)于人們齊心協(xié)力共同抵御“年"的故事。
相傳古時候,有一種頭如獅子身如壯牛的兇惡怪獸,到了冬天山中的食物稀少了,便要跑出山來闖進村子,見人傷人,見畜傷畜。因此一到冬天,人人驚恐,村村不安。大伙兒只得搬到遠遠的地方去逃避"年"的傷害。時間長了,人們發(fā)現(xiàn)"年"雖兇猛,卻也害怕三樣?xùn)|西:一是鮮紅的顏色,二是明亮的火光,三是巨大的聲響。于是大家商量,只要家家都具備這三樣?xùn)|西,"年"就一定不敢進村了。
到了冬天,兇惡的"年"快要出山進村侵擾了,村里的人相互約定,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掛上用紅色涂抹的大木板,門口燒著旺旺的火堆,夜里大家都不睡覺,在家里敲敲打打,到處發(fā)出巨大的聲響。夜深了,"年"竄到村口,只見處處紅色,處處光亮,兼之巨響遍傳,十分害怕,趕快掉頭躲進山里,從此不再出來危害村民和牲口了。第二天清早,全村的人聚在一起,為驅(qū)逐兇獸獲得的勝利互相祝賀道喜。這是一個多么不易得來的日子!
每到冬天,人們總是忘不了往年防御"年"進村侵襲的日子,家家戶戶照樣掛上紅色木板,點著火堆,通宵敲敲打打,第二天便也相互道喜,歡慶平安。這樣代代相傳,"過年"的習(xí)俗就形成了,為了慶祝過年,過年吃年夜飯的習(xí)俗也就流傳下來了。
在古代,人們認為年夜飯還有逐疫、驅(qū)邪、健身的作用。因此,年夜飯的特點是全家大團圓的宴會,無論男女老幼都要參加,為了這個團圓,外出的家人或子女都要趕在除夕前返回家來,如果沒能及時趕回來,餐桌上要給未歸人留一個空位,擺—雙筷,表示全家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