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和春節哪個重要 除夕和大年初一哪個算過年
春節是農歷的1月1日,除夕是農歷的12月30,過年是從除夕一直到農歷的1月15號元宵節。
還有種說法是過了臘八就是年,一直到出正月,也就是說要從前一年農歷12月8號,一直過到來年一月三十,才叫過年。
大年夜就是農歷年的最后一天晚上,通常設在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為大年三十。這一天在古時候稱為“歲除”,又叫“除夕”。除夕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掃得干干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往往通宵不眠,俗稱守歲。
春節俗稱“年節”,古稱“元旦”。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民國開始采用公歷(陽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
傳統的、民俗的、真正的“年”,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在“二月二龍抬頭”為收尾,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由于春節與大年緊密連接在一起,再加上時代的需求,所以,慢慢地人們將這兩個傳統節日合二為一了。
就時間來講,過年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歲尾。而初一是一年的開始,過“年”之后就是新的一年,所以不管是除夕還是正月初一,都是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的好日子。
為什么除夕不是法定節假日
新中國成立之初,政務院1949年12月23日發布《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明確規定春節期間的法定節假日為“夏歷正月初一日,初二日,初三日”。除夕不屬于法假日。
1999年9月18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進行第一次修訂,明確“春節,放假三天(農歷正月初一、初二、初三)”。除夕仍不屬于法定假日。
但是,2007年12月14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進行第二次修訂,首次將除夕納入春節法定假日,即:春節,放假三天(農歷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二)。所以,從2008年起,除夕屬于法定假日。
2013年12月11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進行了第三次修訂,明確:春節放假3天(農歷正與初一、初二、初三)。至此,除夕作為法定節假日僅實行了六年,自2014年起,除夕不再屬于法定假日。
為啥為什么除夕不是法定節假日?原因如下:
1、立法者想隱性給所有人增加一天的假期,因為一般情況下,很多單位除夕都放假了,即便是沒規定除夕是法定假期一樣。
2、立法者認為除夕是一年之中的最后一天,希望國人能站好最后一班崗,所以一般也認為最后一天并不是假期,而春節才算。
除夕夜來歷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夕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經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村 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 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村外來了個半大的孩子,只見這孩子長 得濃眉大眼,漂亮可人。這小孩子來到村東頭見著一位老婆婆問起大家為何驚慌。老婆婆無奈告 訴孩子夕又來做亂,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夕”獸,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 字叫做年,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 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年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夕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 燭火通明。“夕”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 。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夕”渾身戰栗, 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夕”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 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年在哈哈大笑。“夕”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 親們述說了年的許諾。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天氣萬年歷頻道。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 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余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 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 趕“夕”獸的辦法。為此,大家紛紛都去拜會年,也就是現在的“拜年”( 拜年的由來),把年的圖帖在門口或窗前,叫年畫(年畫上的那個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這一 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來)。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 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結語:除夕不算法定節假日,這是除夕受委屈了,雖然專家說春節重要,但是我們依然是要堅定不移的過除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