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原為君主之意。《詩經》上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
周朝以前,天子之妻皆稱為“妃”,周朝開始則稱為“后”。如《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后”。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改天子為皇帝,并訂定皇帝的正妻為皇后的后妃制度。但較完備的后妃制度和等級劃分到漢朝才實際執行。《漢書·高帝紀下》上載:“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
甲骨文里,“后”在左下方是口字,右上方是攏起的手,但自金文將字型成鏡像般翻轉,攏起的手移到左上方,便一直沿用至今。《說文解字》上載:“后,繼體君也,像人之形,施以告四方,發號者,君后也”。在上古氏族部落中,一般發號施令者為女性,所以“后”的意思為有權威的女性長輩。在甲骨文的卜辭中,“后”常被用來代指氏族中的女性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