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者各有千秋。
1、李斯,名斯,字通古,戰(zhàn)國末期楚國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李斯早年為郡小吏,后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后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yè),被任為長史。秦王采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游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王政十年,由于韓人間諜鄭國入秦,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被秦王所采納,不久官為廷尉,在秦王政滅六國的事業(yè)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tǒng)一天下后,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并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
2、商鞅,戰(zhàn)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wèi)國人,衛(wèi)國國君的后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wèi)鞅、公孫鞅,后因在河西之戰(zhàn)中立功獲封商于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qū)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并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tǒng)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zhàn)敗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后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