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常見,但是你知道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太極拳嗎?因為太極拳具有很大的養生意義,在鍛煉的同時還可以達到靜心修身的目的。太極拳動作雖慢,但慢得有道理。有研究指出,太極拳和慢跑都對心臟有益,但前者消耗的能量較少,適合任何人——包括病人——練習。練習太極拳需要集中注意力。在這個過程中,修煉者一定要調整心態,放下壓力。
太極拳的哲學源于道家思想。道教陰陽學說、道教自然學說、內丹學說、養生學說都對太極拳的產生和發展起著決定性、關鍵性的影響,成為太極拳的基本方向。
太極拳的養生健身機理可概括為三個方面:
1. 健腦
太極拳要求意念集中,身心運動,連續連貫,是對大腦的良好鍛煉;太極拳的全身放松、動靜結合,有利于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的調節。
2、鍛煉
太極拳要求身體居中、舒適養生太極拳,有助于防治頸椎病等疾病癥狀;太極拳強調以腰為軸,對防治腰背等疾病有突出效果;太極拳注重貫通各個環節,整合全身,有助于增強關節韌帶和軟骨組織的功能;太極拳注重虛實轉換的練習,有助于增強身體的平衡性和靈活性;太極拳通過肌肉放松和關節屈伸運動促進靜脈回流心臟;太極拳還要求“形神合一”,即達意、達手、達足、達目,有助于鍛煉視神經、提高視力等。
3、練氣
中醫養生主張“氣為血帥,氣能生血”;太極拳主張“以意行氣,以氣行身”。練習太極拳可以逐漸加深呼吸,并通過膈肌的上下攪動,影響胸腹部的運動并使其加強。它對內臟器官有“按摩作用”,有助于加快人體內氣血的循環。這是藥物無法達到的效果。 。
太極拳有延年益壽的功效
太極拳的保健、防病作用是有目共睹的。近百年來,太極拳明顯向養生、醫療運動方向發展。
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澄甫要求練習者“身要居中正直不傾斜,脊椎尾部垂直不傾斜”。古書上說,拳術高超的人,能把一碗水和一本書頂在頭上,不會灑落或掉落。這說明中立姿勢的拳擊手始終能夠保持身體平衡。久而久之,無論怎樣風吹雨打,它們都不會前傾、后傾、左右搖擺。
“太極拳以靜控動,雖然動卻不動,所以姿勢越慢越好。”此說法指的是太極拳的緩慢性和防跌倒的作用。太極拳的動作如紡絲,步態如貓步。他們小心謹慎,每一步都成功。久而久之,練習者就會養成謹慎小心的好習慣,遇到危機不會驚慌失措。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習慣,走路、做事就會游刃有余,就不容易摔倒。
有資料稱:美國老年病學協會做過對比實驗。一組老人練習健身器材,另一組練習太極拳。結果顯示,后一組人的平衡功能更好,大腦更好,行走更穩定,跌倒骨折比前一組人少50%。最后,美國人得出的結論是養生太極拳,他們欽佩中國東方人的智慧,不花一分錢的太極拳比用現代設備訓練要好得多。
因此,經常練習太極拳可以防止老年人跌倒,不僅可以保持身體健康,還可以延年益壽。
放慢練拳速度,降低練習難度和強度,強調站姿的高低和運動量可因人、時時而異,都是向健身的方向傾斜。但同時,它仍然保持著健身、娛樂、長壽、醫療、防身五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