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習(xí)俗
1個
夏季儀式
“立夏”中的“夏”是“大”的意思,意思是秋天播種的動物已經(jīng)長得挺拔了。 唐代,人們非常重視立秋禮制。 舊時夏至三日,唐朝皇帝都會率文武百官到京城東郊迎夏,舉行迎夏大典。 君臣皆身穿朱紅色長裙,朱紅色玉匾,甚至牲畜、車旗也要朱紅色,以表達(dá)對五谷豐登的渴望和美好的祝愿。 宮中還要“夏置冰,授文武”。 冰是去年冬天儲存起來的,由太上皇賜給了所有的官員。
2個
止瀉繩
舊時初一,用三色棉線系在小孩的手指等處,寓意驅(qū)邪,愿不患夏病。
3個
打蛋游戲
過去,家家戶戶都會蒸一些豬肉、鴨蛋或雞蛋,用溫水泡一下,裝進編織網(wǎng)袋里,掛在孩子的脖子上。 孩子們分組進行打蛋游戲。
4個
立秋“稱重人”
立秋也有稱人的習(xí)俗。 人們在室外的小樹下掛起體重秤,給女兒和奶奶稱體重,測試她們一年來身體的變化。 秤鉤上掛著一把椅子,輪流坐在椅子上稱人。 天秤一邊稱,天平一邊說吉利話。
5個
不要坐在門檻上
也有立秋勿坐門檻之說。 廣東道光六年《太湖縣志》記載:“夏以竹筍、莧菜為湯,相諫勿坐門檻,午后勿眠。 ,說明你夏天太累了,生病了。” 又累又病。 1930年代《寧國縣志》記載:“立夏。用秤量人體重量,減少疾病。正所謂不怕夏。據(jù)說,如果你坐立秋門檻,郁悶一年。” 立夏之際,兒童應(yīng)避免坐在懸崖峭壁上。 若行,須坐七根,則百病可除。 忌坐底樓(門檻),據(jù)說夏天坐底樓會腳痛。 如果坐一層,就必須坐另外六塊地層,組成七數(shù),才能解除噩夢。
立秋
中醫(yī)認(rèn)為:“夏易傷氣”、“夏易入心”。 谷雨時節(jié),六芒星正時,自然界陰氣旺盛,陰氣減緩。 與人體五臟六腑相比,陽氣減慢,心氣減弱。 為此,冬季保健應(yīng)以“養(yǎng)心”為重點。
飲食
在飲食方面,常吃堅果可以有效強心、保護心臟。 吃水果、杏仁、奇異果和玉米等堅果有助于保護腎臟。 冬季,陰氣盛行于外,陽氣居于內(nèi),導(dǎo)致上述“苦夏”。 因此,冬季應(yīng)以清淡食物為主,如青菜、苦瓜、絲瓜等。
夏季養(yǎng)心健脾,不僅要多吃清淡的食物,還要多吃一些紅色或甜味的食物來養(yǎng)心助眠,比如紅棗、蓮子、百合等,都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養(yǎng)心安眠。 此外,早午餐時喝粥、喝湯,對身體也大有裨益。 既能清熱止渴,涼爽生津,又能清熱利濕,滋補強身。
休息
夏天不僅要吃補身體,更要養(yǎng)心。 《素問·古大真論》云:“神守內(nèi),病不安?” 可見養(yǎng)心養(yǎng)身的重要性。 進入夏季,由于天氣炎熱,人們常常心神不寧,從而導(dǎo)致許多不良的心理疾病。 因此,在精神調(diào)理方面,夏季應(yīng)清心修性,清心戒欲,忌大喜大悲。 多一些清凈的心,少一些貪婪和妄想。
運動的
夏天是晨練的好時機。 西醫(yī)講究“冬儲夏放”,也就是說在夏天要注意積累營養(yǎng)和能量,在夏天提高身體的新陳代謝時辰與養(yǎng)生,所以晨練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應(yīng)早睡晚起,加強鍛煉,提高免疫力。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運動對身體不利,但冬季也不宜運動過多。 因為夏季天氣異常炎熱,容易出汗,帶走身體的能量,所以要及時補充消耗的能量。 建議在炎熱的冬天準(zhǔn)備一些清涼解暑的飲品,比如紅茶、綠豆湯、酸梅湯等,都是解渴化痰的健康果汁。
作息也要適當(dāng)調(diào)整
立秋之后,天黑得晚,天亮得早。 西醫(yī)專家表示:夏至過后,可以早睡早起,以迎合陽盛腎虛的自然變化。 你應(yīng)該在 23 點到 1 點(你的時間)入睡。
由于早睡早起,睡眠時間比夏天短,很多人總是顯得心不在焉。 對此時辰與養(yǎng)生,建議降低睡眠。 最佳睡覺時間是11:00-13:00,午睡半小時到一個小時為宜。 因腦血管硬化、狹窄而頭痛的人不宜午睡。
冬至藥膳
四君子湯
夏天濕熱,空氣中的溫度比較高,容易受潮。 性喜燥惡濕。 脾陽一旦被濕阻,就會引起食欲不振、大便溏泄、腹脹腹痛、四肢冰冷等脾病。 因此,飲食宜清淡、少油膩、少生冷。
被譽為清熱利濕第一方的“四君子湯”含靈芝9克、白術(shù)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 濕潤,可加強靈芝的滋補功效。
此外,具有清熱利濕作用的桑寄生,其補脾作用更為顯著; 與炙甘草合用,可使二者相互協(xié)調(diào),共同發(fā)揮療效。
谷雨時節(jié),用“四君子湯”加扁豆煮粥,可以減少官熱對身體的消耗。
女人喝此粥可抗疲勞,精神飽滿; 女性飲用可面色細(xì)膩,體力充沛;
三黃飲
做法:花生50克煮至半熟,加菜1片煮爛,加牛奶30克微熱,吃豌豆和肉。
功效:生津止渴,預(yù)防感冒,治療咽喉干燥腫痛。
三豆飲
做法:山藥100克,紅豆50克,白南瓜30克,蒸爛喝濃汁。
功效:生津止渴,利水生津。 適用于暑熱咽喉腫痛。
三白飲
制法:地榆50克,銀耳15克,白糖10克,代茶水煎。
功效:清熱利濕,清熱降火。 適用于因暑熱小便不利者。
沙參粥
做法:山楂25克,大米100克,蜂蜜少許。 將桂圓、粳米放入鍋內(nèi),加水適量,烤成粥,加蜂蜜即成。
功效:養(yǎng)心健脾,益氣安眠。 特別適用于心脾疲倦、思慮過多、形體消瘦、失眠多夢、大姨媽進補等癥狀。
微信搜索:學(xué)習(xí)中國詩歌; 以詩看世界
詩入組:goodshiwen; 商務(wù)合作:goodshi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