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一年中的三伏天是最熱的時候,這種天氣的溫度高得會讓人覺得很不舒服,再加上潮濕悶熱,就很容易導致人生病。最近有些朋友來咨詢小編,中伏最熱還是末伏熱?中伏和末伏哪個最熱?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伏最熱還是末伏熱
中伏最熱,中伏最突出的特點是熱,而且是又濕又熱,典型的“桑拿”天氣,讓人想喘口氣都覺得難受。并且三伏天的熱,是累積的熱,跟太陽直射面角度有關,夏至過后,太陽開始向南移動,二伏天的時候,熱量會達到極致,全國公認的二伏天最熱,這也是古人經過計算、證實、實驗,而得出的結論。
三伏天不是一個整體,而是有三個伏天組成的,即初伏(頭伏、一伏)、中伏(二伏)、末伏(尾伏、三伏)。這里名稱這么多,說明各地對于三伏天叫法還是有不一樣的,但是都是表示先后順序的。
冷在三九,熱在中伏
這句俗語通過三九天的冷來反襯三伏天的中伏天的熱,說明三伏天中數中伏是最熱的。中伏之所以熱是因為大暑節氣的在中伏期間,大暑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時候。
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
這句俗語更是說明了小暑節氣與大暑節氣炎熱程度不一樣,小暑時節沒有見到太陽天,到了大暑時節,太陽可以曬開石頭了,說明太陽大,氣溫高。而大暑正是中伏的時候,中伏時間可以曬開石頭,說明中伏是多么的熱。
中伏養生注意點
午睡養心
夏季晝長夜短,夜間睡眠時間減少,再加上中伏暑氣熏蒸,人體消耗大,在午時11點到中午1點氣血循行心經之際小憩片刻, 有助于消除疲勞,避暑養心。
午睡時需要注意,不宜伏案而睡,更不宜在涼風、過堂風處,或空調旁睡,避免著涼感冒。哪怕沒有條件午睡,花幾分鐘的時間靜坐“閉目養神”也能靜養心神。
靜心調神
中伏高溫悶熱,經常會出現莫名的心煩意亂、無精打采、食欲不振等問題,也被稱為 “情緒中暑”。特別是老年老體弱者,煩躁的情緒容易造成 心悸、出汗、失眠、血壓升高,甚至還會誘發 冠心病、心梗等心血管疾病。
中伏一定要避免生氣、著急等極端情緒,煩躁時聽聽靜心音樂,練練字,轉移注意力,盡量做到 “心靜自然涼”。
健脾祛暑濕
暑多夾濕,中伏的雷陣雨就是暑濕最形象的展示,人處在潮濕悶熱的環境中,難免會被暑濕困擾,如果不及時驅除濕氣,被暑濕困擾的脾胃,運化受阻,就會進一步加重濕氣的積聚,形成惡性循環,出現 食欲不佳、腕腹脹滿、泛酸腹瀉等,所以在中伏,要特別注意 健脾祛暑濕。
可以根據大便是否粘馬桶、舌頭是不是胖大有齒印來判斷身體濕氣的輕重,有針對性的食用具有健脾祛濕作用的飲食,在利尿祛濕的同時,要注意保護好津液,畢竟暑天出汗多,添加 赤小豆、茯苓、人參、桑葚的 清苓杞飲就是最適合的茶飲。
及時補充耗損
“汗為心之液”,“暑邪易傷津耗氣”,暑天出汗多,不僅容易傷津,心氣也隨之而損耗,如果不及時補充,很容易出現心煩氣躁、頭暈氣短、疲勞乏力, “無病也有三分虛”。
要注意不能盲目補水,也不要等到口渴才大水漫灌,最好能每次一小口,少量多次。也有很多人都喜歡暑天喝冷飲,覺得很“爽”、很解暑,實則不然, 暑天身體里的陽氣往外走,體內相對空虛,喝冷飲容易損傷脾胃消化功能,尤其是心臟不好的人,更加不能喝冷飲, 會誘發或加重心血管問題。
為身體補充津液最好的方式就是喝熱飲。當然,單純的溫開水是不夠補充損耗的,泡點補氣養心,解暑祛濕的茶飲最為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