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厄爾尼諾是指太平洋中東部的熱帶海洋的海水異常升溫,使整個世界氣候模式發生變化,會對一些地區有影響。那么,大家知道厄爾尼諾對東南亞影響是什么?厄爾尼諾對東南亞地區的影響有哪些?一起來看看。
厄爾尼諾對東南亞影響
對東南亞影響可能會是持久干旱天氣,造成嚴重破壞。厄爾尼諾天氣造成泰國魏功甘古城嚴重的干旱,日益嚴重的相關水問題也出現在東南亞地區--一些世界上最肥沃的農田上。
這是泰國60年來遭遇的最嚴重的水危機。而在其他東南亞國家,厄爾尼諾造成的干旱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它引發了菲律賓暴力沖突。并加劇了印度尼西亞火災,造成了整個東南亞煙霧彌漫。并導致越南和泰國大米短缺,全球米價上漲了16%。因此,地區新興經濟體的風險程度也已經比平時更高。
厄爾尼諾氣候
最近,泰國王儲參觀白袍婆羅門祭祀神牛的古老儀式,認為這樣雨很快就會來。而泰國官方的忠君宣傳片中的劇情也往往是:某地久旱不雨田地開裂,于是國王前往災區視察,剛剛下車,就天降喜雨。但王室成員究竟有沒有這樣的神力,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秘魯漁民在17世紀首次觀察到,這種天氣模式給太平洋海岸的美洲帶了降雨,卻給亞洲帶來了干旱。今年,干旱擴展到非洲,這促使聯合國呼吁數百萬人民糧食危機到來了。許多科學家警告稱,厄爾尼諾現象的風險影響加劇,因為氣候變化和海洋溫度上升。
由于天氣系統變得薄弱,一個新的威脅正在加劇。一些氣象學家認為有50%的可能性會在厄爾尼諾結束后隨即迎來拉尼娜天氣,拉尼娜天氣系統將嚴重影響到該地區,這帶來了一個相反的問題:暴雨和洪水。此類事件在2011年也發生過,當時洪水襲擊了大片泰國,嚴重影響到水稻豐收。
厄爾尼諾的意思
“厄爾尼諾”一詞來源于西班牙語,原意為“圣嬰”。
19世紀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爾和秘魯等西班牙語系的國家,漁民們發現,每隔幾年,從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會出現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層海水溫度明顯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東岸本來盛行的是秘魯寒流,隨著寒流移動的魚群使秘魯漁場成為世界四大漁場之一,但這股暖流一出現,性喜冷水的魚類就會大量死亡,使漁民們遭受滅頂之災。由于這種現象最嚴重時往往在圣誕節前后,于是遭受天災而又無可奈何的漁民將其稱為上帝之子——圣嬰。
其出現頻率并不規則,但平均約每4年發生一次。基本上,如果現象持續期少于五個月,會稱為厄爾尼諾情況(El Nio Condition);如果持續期是五個月或以上,便會稱為厄爾尼諾事件(El Nio Episodes)。
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而向東走向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使地球出現大面積干旱,這就是“厄爾尼諾現象”。
后來,在科學上此詞語用于表示在秘魯和厄瓜多爾附近幾千公里的東太平洋海面溫度的異常增暖現象。當這種現象發生時,大范圍的海水溫度可比常年高出3~6攝氏度。太平洋廣大水域的水溫升高,改變了傳統的赤道洋流和東南信風,導致全球性的氣候反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