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不同類型的章魚,大小是天差地別,它的頭與軀體的分界是不明顯的。那么,大家知道為什么說章魚是海洋生物的天才?為什么章魚是海洋生物中的天才?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為什么說章魚是海洋生物的天才
因為章魚是學習高手和偽裝大師。
養在水族館里的章魚常常有特別的名字,這跟它們應對人類的方式有關。有人在水族缸里養了44只太平洋紅蛸。在兩周時間里,每隔一天,一位研究者打開水族缸蓋子,把頭伸進去,然后用試管刷觸碰章魚,并給它們美味的螃蟹吃。
研究人員記錄了19種不同的反應。在1993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他們確定了個體間顯著并且穩定的差異。比如,一些章魚通常會較為被動地做出反應,而另一些則顯得過分好奇。
章魚有許多潛在的天敵,還有很多眾多可供捕食的獵物,考慮到它們所處的環境多種多樣,變化極多,因此不同個體不是精確地適應相同的生態位也就說得通了。
在2001年發表的一項后續研究中,研究者發現了章魚將個性特質傳遞給后代的證據。由于章魚并不撫養后代,因此這一結果預示著它們的個性至少有一部分是遺傳的。這些不同的個性可能正是許多章魚具有高級認知能力的原因,能使它們快速地學習和適應不同的環境。
偽裝大師
演化軍備競賽使動物發展出許多迂回曲折的手段來互相欺騙。水游蛇會裝死來避免被吃掉,一些雄性魚類會偽裝成雌魚來盡可能獲得繁殖利益,還有一些鳥類會用假裝受傷的翅膀來引開掠食者,使其不對后代造成傷害。
不過,在所有偽裝者中,擬態章魚毫無疑問是“偽裝大師”頭銜的最有力爭奪者。其他章魚能改變體色和皮膚紋理來欺騙掠食者,而擬態章魚是唯一一種能模擬其他動物形態的章魚。它們能改變形狀、運動和行為方式,模仿至少15個不同物種。
在沙質海底移動的時候,擬態章魚會把觸腕貼著身體放平,并像有毒的鰨魚一樣上下起伏地游動。在開闊水域中游動時,它們又會模仿蓑鲉——同樣是有毒的。擬態章魚的另一個把戲是,將6只觸腕放入一個洞穴里,然后伸出剩余的兩只觸腕,就像一條灰藍扁尾海蛇,當然,這種海蛇也是有毒的。
章魚與人類的相似而又不同
在許多方面,章魚的大腦與我們的大腦很類似。它們具有折疊的腦葉,與脊椎動物類似,而這一特征被視為復雜性的表現。此外,章魚大腦的電生理模式也與哺乳動物十分相似。
章魚還具有單眼視覺,即它們喜歡一只眼的視覺勝過另一只眼。這一特征通常出現在那些大腦兩個半球具有不同特殊功能的物種中,最初還被認為是人類獨有,并且與更高的認知技能(比如語言)有聯系。
章魚甚至在儲存記憶的方式上也與人類相似。它們使用的是被稱為“長期增強作用”的過程,能夠加強大腦細胞之間的連接。這些相似性令人震驚。人類與章魚最近的共同祖先要追溯到很久遠的時期——很可能是多細胞生命歷史的最初階段,并且是一種非常簡單的生命。也就是說,這種大腦結構的相似性是獨立演化出來的。
比這些相似性更加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差異性。在章魚5億個神經細胞中,有超過一半位于它們的觸腕上,這意味著這8只觸腕既能夠獨立行動,也能夠彼此互相合作。研究者發現,在切斷章魚的一只觸腕后,在捏起來時這只觸腕還會收縮,甚至是在切斷一小時之后還會如此。很顯然,章魚的觸腕在相當程度上能夠自主活動。
人類大腦可以被視為控制中樞,而章魚的智能或許是分散在神經元網絡中,有點像互聯網。如果這一結論成立,那我們就有必要重新審視它們高超的認知和逃脫能力。Inky和它的近親們或許會促使我們以新的方式思考智慧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