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二月二在飲食上是有一定的講究的,幾乎挨家挨戶都會吃餃子。有些對二月二感興趣的朋友想來了解一下,二月二為什么吃餃子?二月二為什么要吃水餃?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月二為什么吃餃子
因為二月二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代表好運的意思。
青龍節,晉北地區民間講究吃灶王爺前的棗山。一家幾口人,將棗山切成幾塊,人均一份,最上面的三尖部分歸家長享用。
芮城合河的青龍節,有一種堅持千余年的古會,可稱為奇俗。據傳始于漢光武帝年間,迄今已1800多年,為紀念東岳大帝黃飛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聯典慶賀,故又稱“三社典”。這天,山民們盡興狂歡,并將各自家中最珍貴的寶物都展示出來。
民間又稱“亮寶會”,取寶能驅邪避災之意,希冀年是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屆時,婦女們身著彩裝,演唱傳統的民歌小戲,男子們則扮演粗獷強悍的天神、地祗武將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騎馬坐轎、乘牛、抬桿;或赤身,腰系野布;或土布褲衩,身背鍘刀、冰凌、粗檁、石磨,大展陽剛之氣。當地戲稱“合河二桿”。
社火氛圍由鑼鼓組成并渲染,打擊法古樸、原始,俗稱“撇鑼鼓”。傳統節目尚有耍獅子、跑旱船、高蹺、背人等等。整個活動從村外出發,浩浩蕩蕩,一直到泰山神廟舊址結束。
二月二吃餃子注意事項
吃餃子最好在中午十二點左右,對于包子、餃子等帶餡食品來說,如果一味追求“皮薄餡多”,它們就失去了主食應有的位置,這樣容易造成人體攝入碳水化合物的量不夠,同時又攝入過多的肉,并不利于營養均衡。此外,大家可以在餡皮中加入各種粗糧粉和豆粉,這樣不僅能增加礦物質、B族維生素和膳食纖維,還能讓口感和口味更豐富,但需要注意的是,它們的比例需要控制在20%以下。
二月二龍抬頭注意事項
二月二這一天的時候,是龍抬頭節也是土地公的誕辰,“土地誕”也稱“社日節”。社日分為春社日和秋社日,古時春社是立春后第五個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戊,五行屬土)。古人認為土生萬物,土地神是廣為敬奉的神靈之一。人們認為土地公管理著五谷的生長和地方的平安,很多地方的百姓都在社日祭拜土地神。土地公又被叫做福德正神,在中國南方地方,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還有放鞭炮等相應的活動。
二月二活動
二月二這天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故有“二月二接寶貝兒”之說。因為老北京人的禮數多,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須當天趕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住上幾天或半個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長時間,比較勞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剛開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勞犒勞她。在被接回來的日子里,“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門聊天兒,輕松而愉快。
二月二這天的另一項活動是皇帝耕田。因為每年的二月二這天差不多是在驚蟄前后,“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從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時候。為了動員人們趕快投入春耕生產,別誤農時,二月二這天皇帝要象征性地率百官出宮到他的“一畝三分地”耕地松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農壇內耕地松土,從清朝雍正皇帝開始,每年的二月二這天改為出圓明園,到“一畝園”(今海淀圓明園西側)扶犁耕田。過去曾有一幅年畫,叫《皇帝耕田圖》,畫中是一個頭戴王冠、身穿龍袍的皇帝正手扶犁耙耕田,身后跟著一位大臣,一手提著竹籃,一手在撒種,牽牛的是一位身穿長袍的七品縣官,遠處是挑籃送飯的皇后和宮女。畫上還題了一首打油詩:“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豐登太平秋。”這幅畫也說明人們希望有一個開明的皇帝,能夠親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豐衣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