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地震儀是銅鑄的,形狀像一個酒樽,四周有八個龍頭,龍頭對著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八個方向。那么,大家知道最早的地震儀叫什么?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是叫什么?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內(nèi)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早的地震儀叫什么
叫候風地動儀,它是用來測報地震的儀器。圍繞這一名稱,學界曾有不同意見。一種認為候風地動儀包括了候風儀和地動儀兩種儀器,“候風儀”是用于測風的,“地動儀”才是用于測地震的。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所謂“候風”,即是“候氣”,古人認為地震是由于地“氣”變動所引起的,所以叫“候風地動儀”。
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架測驗地震的儀器。中國東漢時期天文學家張衡于漢順帝陽嘉元年(132)制成,候風地動儀用精銅制成,直徑2.7米,其外形像一個大型酒樽。地動儀里面有精巧的結(jié)構(gòu),主要為中間的都柱(相當于一種倒立型的震擺)和它周圍的八道(裝置在擺的周圍的8組機械裝置)。
它比歐洲出現(xiàn)地震儀的時間要早一千五百年左右。但由于實物的失傳以及原始文獻記載的簡略,使得今人對其內(nèi)部結(jié)構(gòu)有不同的理解,這是正常的。但無論如何,張衡的地動儀具有很高的靈敏度,這是大家一致的意見。在此基礎上,通過精心的分析考證、廣泛的學術(shù)討論以及合理的模擬實驗,這個問題一定能夠得到解決。
地震儀形狀
地震儀是銅鑄的,形狀像一個酒樽,四周有八個龍頭,龍頭對著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八個方向。龍嘴是活動的,各自都銜著一顆小銅球,每一個龍頭下面,有一個張大了嘴的銅蛤蟆,儀器的內(nèi)部中央有一根銅質(zhì)“懸垂擺”,柱旁有八條通道,稱為“八道,還有巧妙的機關。經(jīng)過公元134年的甘肅西南部的地震試驗,完全證實了它檢測地震的準確性。它比歐洲創(chuàng)造的類似的地震儀早了1700多年。可惜的是東漢地動儀早已失傳,我們看到的地動儀都是后人根據(jù)史籍復原的。
地震儀制成后,安置在洛陽。在公元138年的一天,京都和往常一樣,周圍并沒有什么動靜,但是小鋼球卻異乎尋常地從龍口里吐了出來,落到蛤蟆嘴里。激揚的響聲,驚動了四周,人們紛紛議論,大地并沒有震動,地震儀為什么會報震呢?大概是地震儀不靈吧?誰知過了沒有幾天,隴西(今甘肅省西部)發(fā)生地震的消息便傳來了,事實生動地證明了地震儀是何等的靈敏、何等的準確!
由于地動儀只是記錄了地震的大致方向,而非記錄地震波,所以相當于是驗震器,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地震儀。張衡發(fā)明的地震儀開創(chuàng)了人類使用科學儀器測報地震的歷史。對此,長期以來中外科學家一直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它是利用慣性原理設計制成的,能探測地震波的主沖方向。在科學技術(shù)還很落后的2世紀初能做到這一點,是極其難能可貴的。它和國外類似的地震儀相比,早了1千多年。
近代的地震儀在1880年才制成,它的原理和張衡地動儀基本相似,但在時間上卻晚了1700多年。
中國第一個地震觀測臺是1930年由著名地震學家李善邦主持建立的,位置在北京鷲峰。經(jīng)過半個多世紀的奮斗,中國地震臺由一個發(fā)展到幾百個,已擁有全國基本臺網(wǎng),大地震速報臺網(wǎng),都可以由地震儀記錄下來,并報送到中國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使中國地震觀測技術(shù)處于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