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雖說地震的破壞性非常大,但是只要具備一定的預防地震知識是能逃避地震災難的。那么,預防地震小知識是什么?預防地震災害小常識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預防地震小知識
地震時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地方。就近躲避,因地制宜地根據不同的情況做出不同的對策。
在學校里,可以躲避在課桌下,講臺旁,開間小、有管道支撐的房間里,決不可讓學生亂跑或者跳樓。
身處樓房內的人員首先要保持頭腦清醒、冷靜,千萬不可在慌亂中選擇跳樓;其次,可以就近躲避在堅實的家具下,或墻角處,也可以轉移到承重墻較多、開間較小的廚房、廁所里暫避一時。
正在街上行走時要用皮包、衣服等柔軟物品遮在頭上,或用雙手保護好頭部,以防周圍建筑物上的玻璃碎片、水泥碎塊、廣告牌、霓虹燈架等空中墜落物砸傷頭部,迅速離開電線桿和圍墻,跑到較為開闊的地方躲避。
正在行駛的車輛要做到:司機盡快減速,逐步剎車;乘客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位等堅固物,以防摔倒;注意行李掉下來傷人;用胳膊護住頭部和面部,抬膝護腹,緊縮身體,充分利用現有條件自我保護。
震后自救。地震時如果被埋壓在廢墟下,一定不要驚慌,樹立生存的信念,相信會有人來救助,千方百計保護自己;地震后,往往還有多次余震發生,處境可能繼續惡化,為避免新的傷害,要盡量改善所處環境,如果應急包在身旁,將會為你脫險起到很大的作用;保持呼吸暢通,聞到煤氣、毒氣時,要用濕衣物等物品捂住口鼻;避開身體上方不結實的倒塌物和易掉落物;穩定和擴大生存空間,用磚塊、木棍等支撐殘垣斷壁;設法脫離險境,如果找不到脫險通道,盡量保持體力,用石塊等物敲擊能發出聲響的物體,向外發出呼救信號,不要急躁,不要哭喊,不要盲目行動,那樣會無益地消耗大量體力;維持生命,水和食品一定要節約,盡量尋找新的食品和飲用水,必要時,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的作用。
避震要點
1、震時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
2、躲在室內結實、不易傾倒、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或物體旁,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外遠離建筑物,開闊、安全的地方。
3、應趴下,使身體重心降到最低,臉朝下,不要壓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時盡量蜷曲身體;抓住身邊牢固的物體,以防摔倒或因身體移位,暴露在堅實物體外而受傷。
4、低頭,用手護住頭部和后頸,有可能時,用身邊的物品,如枕頭、被褥等頂在頭上以保護頭頸部;低頭、閉眼,以防異物傷害眼睛;有可能時,可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氣。
5、不要隨便點明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充溢;要避開人流,不要亂擠亂擁。無論在什么場合,街上、公寓、學校、商店、娛樂場所等,均如此。
古今中外地震死亡人口之最
大約1201年7月,近東和地中海東部地區的所有城市都遭地震破壞,死人最多, 估算約達110萬。1556年1月23日發生在中國陜西華縣的8.0級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比前者確鑿一些,廣大災民病死、餓死,數百里山鄉斷了人煙,估計死亡83萬余人。
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地預報并取得明顯減災實效的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中國的地震工作者成功地預報,被世界科技界稱為“地震科學史上的奇跡”)。
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列島南下至中國臺灣省,再經菲律賓群島轉向東南,直到新西蘭)。
世界上最大的地震海嘯:八重山海嘯,1771年4月24日發生在日本琉球群島中的石垣島(估計巨大海浪的波峰高達84.7米,排山倒海的巨浪將重量達850噸的整座珊瑚礁拋出2.092公里以上。這次海震所擊起的海浪,據測它的行進速度為每小時788.557公里)。
世界上有儀器記錄的最大地震:1960年5月22日19時11分,智利地震(8.9級,因計算方法不同,也有9.5級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