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大家都知道,在我國的東漢時期,張衡發明了地震儀。有些朋友沒見過地震儀,那么,地震儀是記錄什么的儀器?地震儀是什么樣的儀器?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震儀是記錄什么的儀器
地震儀是記錄地震相關參數與監視地震的發生的儀器。值得注意的是,地震儀只能用于測量地震的強度、方向,并不能用于預測地震。
它能客觀而及時地將地面的振動記錄下來。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一件懸掛的重物的慣性,地震發生時地面振動而它保持不動。由地震儀記錄下來的震動是一條具有不同起伏幅度的曲線,稱為地震譜。曲線起伏幅度與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動的振幅相應,它標志著地震的強烈程度。從地震譜可以清楚地辨別出各類震波的效應。縱波與橫波到達同一地震臺的時間差,即時差與震中離地震臺的距離成正比,離震中越遠,時差越大。由此規律即可求出震中離地震臺的距離,即震中距。
地震儀的發展
古地震儀又叫地動儀是中國古代漢族科學家創造的一傳世杰作,由東漢時期天文學家張衡發明,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于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震儀。
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地震儀由意大利科學家盧伊吉·帕爾米里于1855年發明,它具有復雜的機械系統。這臺機器使用裝滿水銀的圓管并且裝有電磁裝置。當震動使水銀發生晃動時,電磁裝置會觸發一個內設的記錄地殼移動的設備,粗略地顯示出地震發生的時間和強度。
第一臺精確的地震儀,于1880年由英國地理學家約翰·米爾恩在日本發明,他也被譽為“地震儀之父”。在帝國大學的同事詹姆斯·尤因和托馬斯·格雷的幫助下,約翰·米爾恩發明出多種檢測地震波的裝置,其中一種是水平擺地震波檢測儀。這個精妙的裝置有一根加重的小棒,在受到震動作用時會移動一個有光縫(一個可以通過光線的細長縫)的金屬板。金屬板的移動使得一束反射回來的光線穿過板上的光縫,同時穿過在這塊板下面的另外一個靜止的光縫,落到一張高度感光的紙上,光線隨后會將地震的移動“記錄”下來。今天大部分地震儀仍然按照米爾恩和他助手的發明原理進行設計。科學家將繼續通過研究地殼的移動和擺錘的擺動的關聯性來探測地球的震動。
地震發生
1906年俄國王子鮑里斯·格里芩發明了第一臺電磁地震儀,在這臺機器的設計中,他利用了19 世紀由英國物理學家邁克爾·法拉第提出的電磁感應原理。法拉第的感應原理認為磁鐵磁力線密度的改變可以產生電荷。在此基礎上,格里芩制造出一種儀器,可以在感受到震動時將一個線圈穿過磁場,產生電流并將電流導入檢流計中,檢流計可以測量并直接記錄電流。電流隨后移動一面鏡子,如同米爾恩所制作的引導光線的金屬板一樣。這個電子裝置的優點在于記錄器可以放置在實驗室里,而地震儀可以被安放在比較偏僻的的可能會發生地震的地點。
20世紀時,核能測試檢測系統的出現促進了現代地震儀的發展。盡管地震會對人身和財產安全造成巨大損失,直到地下核爆炸的威脅促使世界性的地震監測儀網絡(WWSSN)于1960年建立后,地震儀才被大規模地投入使用,在60多個國家共設立了120多臺地震儀。
發展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普雷斯·尤因地震儀使研究者能夠記錄長周期地震波--波在相對較慢的速度下傳遞很長時間。這種地震儀使用的擺與米爾恩模型中所使用的類似,不同的是使用一條有彈性的金屬線代替樞軸支撐加重的小棒以減少摩擦。戰后還對地震儀進行了以下改進,引進自動計時器使計時更加準確,使用獅子讀出器,可以將數據放入計算機中進行分析等。地震儀現代地震儀最重要的發展是應用地震檢波器組合。這種組合,有些由幾百個地震儀組成,都連接到一個單獨的中心記錄器上。通過對不同地點產生的地震波圖的進行比較,研究者可以確定震中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