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入伏吃什么傳統(tǒng)食物 南方人入伏吃什么好
吃雞
自古以來長沙人就有三伏天吃老姜煨雞的習慣。長沙有“火爐”之稱,三面環(huán)山,北面臨水,氣候濕潤,而古人認為公雞有去濕的作用,這便形成了民間頭伏吃雞的習慣,也因此留下“頭伏吃只雞,一年好身體”的民諺。
餛飩
在南方部分地區(qū),如上海等頭伏要吃餛飩,其實對于南方人來說,餛飩和餃子幾乎是一種食物。上海人有“頭伏餛飩二伏茶”的說法。
比起水餃,餛飩個小皮薄,煮熟后有透明感,另煮餛飩費時短,煮水餃過程則需多次加涼水,方保證熟透。另外還有一點,水餃重蘸料,餛飩重湯料,在廣東地區(qū)尤其突出,雞湯、肉骨頭湯是湯底的首選。我們這邊吃餛飩還常配面一起,稱云吞面。
火腿
杭州“頭伏火腿二伏雞”。中醫(yī)認為,火腿有健脾開胃、生津益血的功效。火腿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但是夏季吃為最佳。火腿營養(yǎng)豐富,食之不膩,能增進食欲,和冬瓜燒湯,既有營養(yǎng),又防暑祛病。
火腿熬湯也有清補作用,還可以加點番茄之類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以消除腌食致癌的顧慮。火腿還有加速傷口愈合的功效,現(xiàn)在還把其用于外科手術后的輔助食品。
羊肉
我國魯西南、蘇北、皖北、豫東等地區(qū)都有三伏天“伏羊”(即三伏天品食羊肉)的傳統(tǒng)。因為當?shù)厝苏J為此法能“以熱治熱、發(fā)汗排毒”,所以,這些地區(qū)長久以來流傳著“夏天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yī)開藥方”、“大暑吃羊肉湯,冬天不用穿絨衫”的說法。
入伏后身體調理飲食知識
入伏飲食調理
中醫(yī)認為“夏季暑濕,適宜清補”。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濕氣侵入人體,而外濕入內,使水濕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chǎn)生障礙,出現(xiàn)積水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暑濕對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瀉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且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shù)囟喑砸恍┧嵝缘氖澄铩1热缈沙3孕┬←溨破贰⒗钭印⑻易印㈤蠙臁⒉ぬ}、芹菜等。中醫(yī)注重天人合一,陰陽互補,因此,在夏季人們要多吃酸甘的食物外,盡量不吃辛辣溫燥食物。還要避免生食冷飲過度導致傷及人體內的正氣而誘發(fā)疾病。
在烹調方面,涼拌、清炒是夏季最佳吃法,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蔬菜的營養(yǎng);再輔以適量的醋、醬、蔥、姜、蒜和芥末,可促進食欲和消化外,還抑菌、降脂、調血壓。西瓜、苦瓜、冬瓜、黃瓜、絲瓜、番茄等瓜茄類果蔬有利尿補水的作用,是首選祛暑食物。此外,入伏飲食還要注意增加營養(yǎng),食物以易消化為宜,少吃油膩和辛辣的食物,少飲酒、少抽煙。
此外,夏天大量流汗會引起鹽分大量流失,使血液中形成胃酸所必需的氯離子儲備量減少,從而影響胃液中鹽酸的生成,不利于鐵和鈣的吸收,所以要及時補充水分和鹽。補水湯茶飲料是個不錯選擇。湯類含有大量的水分和鈉、鉀、鎂等有機鹽,而茶水可生津提神,減輕疲勞。不過,這些湯茶熱著喝才最能起到解暑的功效,因為溫熱的茶飲能通過舒張汗腺將體表溫度降低1——2℃,消暑效果遠優(yōu)于冷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