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自古以來健康都是被人們放在第一位的。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醫和西醫的結合也是越來越常見。中醫作為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瑰寶,它主導對人們身體的調節,起到根治的作用。在中醫上,每逢一些氣候更替變化的節點是,便是養生的最佳時機。而處暑作為夏季和秋季交替的節氣,自然少不了養生。
多吃清熱安神食物
處暑時節為夏季和秋季交替的節氣,此時晝夜溫差大,這對于人體的陽氣是有一定的損耗的。在中醫學上,此時最講究進食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干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但這些食物一次進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另外,隨著氣侯漸漸干燥,身體里肺經當值,這時可多吃滋陰潤燥食物,防止燥邪損傷。如梨、冰糖、銀耳、沙參、鴨子等養陰生津的食物,或黃芪、黨參、烏賊、甲魚等能益氣保健的食物。
開漁節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在我國沿海一帶,開漁節祭海神是處暑時節最隆重的傳統民俗。此時人們張燈結彩,歡送漁民出海,期盼漁業豐收。開漁節不僅有莊嚴肅穆的祭海儀式,還開展各種文化、旅游、經貿活動,吸引了無數海內外客商、游客前往。使他們不僅領略到當地熱烈的漁文化,也品嘗了鮮美的海產品。
祭祖迎秋
處暑為夏季和秋季交替的時節,同時時間又大多為農歷七月,因此在處暑時節,民間祭祖迎秋的習俗也是少不了。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布施活動。據說普度活動由開鬼門開始,然后豎燈篙,放河燈招致孤魂;而主體則在搭建普度壇,架設孤棚,穿插搶孤等行事,最后以關鬼門結束。時至今日,已成為祭祖的重大活動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