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是行政建制之根。松江古時隸屬吳郡,唐玄宗天寶十年,吳郡太守趙居貞向上奏請批準:分割昆山男境、嘉興東經,海鹽北境設置華亭縣,管轄范圍比今天整個上海地區還大一些。當時上海一帶還是海灘,漁民用一種叫“ 滬 ” 的漁具捕捉江海游魚。今天上海簡稱 “ 滬 ” ,來歷便是這樣的。到了元代至元二十九年,就是公元1292年,將華亭縣東北境一帶劃出來設置上海縣。從此,上海縣才有了正式的行政建制,屬于松江府管轄,后來上海市又從上海縣建城的地方壯大起來,直到近代,成為著名的大都會。所以從行政建制的角度來看,上海是從松江的 “ 主根 ” 上分枝出來的,后來才出現 “ 新竹高于老竹枝 ” 的可喜景象。
其二是歷史文化之根。松江地理條件優越,歷史文化發達,文化名人很多,松江從宋代到清代,共有進士521人,單就明代就有進士287人,占當時全國第一大大超過蘇州177人,杭州151人。根據錢陸燦編的《歷代詩人小傳》,收進明代華亭詩人43人;根據沈德潛編的《清詩別裁集》,收入清代華亭詩人43人;根據張慧劍編的《明清江蘇文人年表》,收入華亭主要文人281人,主要著作558種。再看文化名人,晉代有陸機、陸云等著名文學家,唐朝有陸贄等著名政論家,元代有楊維楨、陶宗儀等著名詩人文學家,明代有徐階、董其昌、陳繼儒等著名書畫家詩人,清代有張照、張祥河等著名文學家,他們都為祖國文化寶庫增添豐富的瑰寶。自從上海從松江的母體中脫胎而出之后,松江的文化積蘊影響和滲透到“ 東鄰新秀 ”,例如,滬劇發源于松江,海上畫派就是由云間畫派發展而來。今松江雖然成為上海一個區,但是松江的古代文化卻永遠是大上海文化寶庫中最為發光的明珠。
其三是地緣結構之根。上海的地理結構為大陸邊緣臨海沖積平原結構。先來看山,九峰是天目山的余脈,這條余脈在地下暗暗伸來,到了松江就拔地而起,成了 “ 九朵芙蓉秀娟娟 ” 的秀麗山峰。它的暗脈一直延伸到七寶一帶,為上海地區沖積平原的形成,起到了巧設骨架的作用;再來看水,上海地區的母親河-黃浦江,它的水系源頭在松江,上接泖河,源受泖水,壯闊浩淼的泖河碧波成了黃浦江的源頭活水,并為上海人民提供清泉般的飲水。松江成為上海地緣結構之根,十分明顯。
其四為先民生息之根。
1920年美國著名學者杜威先生來松江講演時曾經說過凡是人類文明都發端于山海之濱。上海尚未完全成陸之前,先民們已經在九峰一帶生息著。解放后陸續發現的廣富林遺址、湯村廟遺址等都反映:在6000多年前,先民們已在這一帶繁衍生息。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說真正的上海人為上海郊區人。徐匡迪副主席在剛當上海市市長上任演說時也強調:
“ 真正的上海人是松江人。 ” 后來隨著陸地向海里延伸,先民們的活動也逐漸向東移動,上海地區的先民繁衍生息之根是在松江九峰一帶,也就非常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