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造型:造型、釉色、紋飾既有明代遺風(fēng),也開創(chuàng)清代特色,處于過渡時期。祭器有爐、瓶、凈水碗、杯、蓋罐等。造型單調(diào),大盤出現(xiàn)雙層底。晚明是筒狀爐,順治為缽式爐。
2、工藝:粗糙不修胎。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縮釉現(xiàn)象。雙層底,又稱隔漏底,外足高而內(nèi)底低,只有順治康熙時有。
3、胎釉: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順治早期呈色灰暗,順治晚期濃艷發(fā)紫。順治時多數(shù)為醬口,康熙時繼續(xù),雍正時就少,以后則不見。
5、紋飾:明代寫意花卉、云龍紋多。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畫有“四王”筆意,用皴法。畫龍鳳留白邊,畫石是瘦削玲瓏石。畫花卉葉子旁題詩,順治到康熙初都有。如畫梧桐葉,旁題詩:“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皆秋”?;颉拔嗤┤~落,天下皆秋”。個別還有寫“紅葉傳書信,寄與薄情人”詩句的。
6、款識:有順治年制,大清順治年制,也有大明順治年制,可能是窯工有抗清情緒所致。祭器多干支紀年款。如“順治丁酉”凈水碗。篆書款有“玉堂佳器”、“百花齋”等。偽托款有楷書“嘉靖”“萬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