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紀念哪位名人偉人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端午節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前340一前278年)。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是一位千載不朽的愛國詩人和政治家。他二十歲左右入仕,任三閭大夫,二十五歲任左徒,負責制定楚國的內政外交政策。
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系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志怪小說《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著)的佚文可見,也許東漢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屈原身后400多年的事了。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屈原介紹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又是偉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于公元前三四O年誕生在楚國秭歸東北的樂平里,也就是現在的湖北省秭歸縣三間公社廂原大隊。他“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二十六歲時做了楚國的左徒,楚懷王非常信任他。屈原經常向懷王提出自己的治國方針;對內實行“舉賢授能”的開明政策,對外實行“聯齊抗秦”的戰略主張。這樣一位愛國進步的政治家,卻遭到了上官大夫靳尚、南后鄭袖、公于子蘭等的陷害,把他放逐直至于悲憤之中投汩羅江自殺。他的悲慘身吐曄得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爾后的端午節,便因與屈原投江的日子巧合,而綴上了絢麗的{專奇色彩。屈原生前留下了大量瑰偉壯麗的優秀詩篇。他在詩歌創作上的杰出成就,為后人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屈原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上的一位文化名人。
端午節的意義
端午節從肇始及今,不斷流轉變遷的節俗內容和精神內涵,不僅豐富了全國各族人民的生活內容,更在這林林總總的節日文化中逐漸醞釀積淀了深厚的民族情感和共同的精神世界,這無疑將成為中華民族豐富的精神財富。綜觀當今世界,現代化從來沒有統一的模式,同樣,處在全球化中的現代性也沒有統一的價值觀念體系。在現代化以及現代性問題上之所以出現多元的現象,從文化層次上是和各國民族文化聯系在一起的。一個國家現代化和現代性的發展,從來都是依附在民族固有的精神文化的基礎上實現的。因此不同的現代化和現代性從來總是有相對應的本民族的思想文化基礎。它們通過各自的民族文化基礎,用來凝聚和團結本國成員的力量,從而煥發出社會成員建設現代化的積極性。因此現代化和現代性從來都是和文化的多元化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端午節的民族精神魂脈,應該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對此繼承和發揚是我們后人無法躲避和推脫的重大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