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節是什么時候 天中節是幾月幾日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日是天中節,也是端午節,天中節是端午節的別稱。
先秦時“午”與“五”相同。故“端午”也稱“端五”。后來由于唐玄宗的生辰為農歷八月初五,為避唐玄宗的諱將“端五”一律改稱“端午”。此外它還有許多別稱,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基本相同的。
端午節的由來
龍圖騰崇拜
第一,起源于吳越地區古老的龍圖騰崇拜。“圖騰崇拜”是由古代大自然及動植物崇拜發展而來的一種原始氏族標志信仰形式。據聞一多先生考證,端午節是古代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祀的傳統節日。古代吳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的,因為相傳龍的生日是五月初五,人們為借助龍的庇護,便于五月初五這天舉行盛大的圖騰祭祀活動。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以龍為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表明,他們有斷發紋身(打扮得像龍,以免被龍傷害)的習俗,生活于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于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紀念屈原
第二,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前340一前278年)。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是一位千載不朽的愛國詩人和政治家。他二十歲左右入仕,任三閭大夫,二十五歲任左徒,負責制定楚國的內政外交政策。
他主張舉賢任能、實行法治、聯齊抗秦,輔助楚懷王治國,深受信用。但因主張政治改革觸犯了貴族大臣們的利益,遭讒去職,被流放到沅、湘流域(今湖南沅江、湘江一帶)。公元前278年(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兵攻破郢(今湖北江陵北),屈原痛感國家的淪亡,無力挽救,又不愿離開楚土,悲憤之余,遂于五月初五日投汨羅江(今湖南湘陰以北,湘江支流),以死殉其志。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汩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人們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紀念伍子胥
第三,源于紀念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平王所殺,后來子胥投奔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后,其子夫差即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后吳國奸臣在收受越國賄賂之后,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在臨死前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然后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手胥之尸體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紀念孝女曹娥
第四,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此事傳至縣府知事,知縣令度尚為之立碑,并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1i5i)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