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是什么 粽子為什么要端午粽
粽子是端午節的傳統美食,稱為端午食棕,簡稱就是端午粽,端午節有食棕的傳統,除了有吃粽子的傳統外,還有喝雄黃酒、掛菖蒲、掛艾葉的傳統習俗。
端午粽的由來
屈原投江自盡的日子相傳是農歷五月初五,即端午節。端午節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一帶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演變成了中國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一起始于南朝的文獻。端午節起源于屈原,最早就是流傳在荊楚地區的傳說。南朝梁宗懔編撰的記錄古代楚地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筆記體文集《荊楚歲時記》載:“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
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載:“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輒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世人五日作粽,并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端午競渡的習俗,也是荊楚地區人們紀念屈原的方式之一。
端午粽的品種
蘇州粽子
江蘇省蘇州粽子長而細,為四角形,有鮮肉、棗泥。豆沙、豬油夾沙等品種。特點是配料考究,制作精細。以豬油夾沙粽子為例:選用上等紅小豆,煮熟后去皮,濾沙,再加入成倍的砂糖和適量的油脂熬制成餡。裹扎時餡里還要夾一塊肥板油(或膘肉)。煮熟后成水晶般明亮的脂肪,口味甜美。
嘉興粽子
浙江嘉興的粽子,最早來自湖州,后來逐步發展,具備了自己的特點。這類粽子矮壯長方(象枕頭),有鮮肉粽、豆沙棕、八寶粽、雞肉粽等品種,選料精細,調味講究。例如鮮肉粽(又稱火腿粽),采用上等糯米用醬油拌和,再把鮮腿肉切成小塊,用糖、酒、鹽等調配成餡。裹扎時,用兩塊瘦肉夾一塊肥肉,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脂滲入米內。入口鮮美,肥而不膩。
廣東粽子
廣東粽子個頭大,外形別致,正面是方的,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狀如錐子。品種較多,除鮮肉粽、豆沙粽外,還有用咸蛋黃做成的蛋黃粽,以及用雞肉丁、鴨肉丁、叉燒肉、蛋黃、冬菇、綠蓉豆等調配為餡的什錦餡粽。粽子用荷葉包裹,大的每只重500克左右。
北京粽子
北京粽子個頭較小為斜四角形。目前城市供應的大多是糯米粽,但在廣大農村中,仍然習慣吃大黃米粽,少數是粘高粱米棕。大黃米粽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粘韌而清香,別有風味。北京粽子多以紅棗、豆沙為餡,少數也有采用果脯的。
寧波粽子
浙江寧波粽子也很有名,為四角形,有堿水粽、赤豆粽、紅棗粽等品種。代表品種是堿水粽,糯米中加適量的堿水。用老黃箬葉裹扎,煮熟后糯米變為黃色,淡雅而獨特,蘸白糖吃,清甜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