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清明節上墳可以提前嗎 清明節提前上墳好不好
清明節是可以提前上墳的,而且還有說法顯示清明節提前上墳越早越好。
民諺云“早清明,晚十一”,就是說清明祭奠先人可以提前,而且是越早越好。
為了表現出對先祖的尊重和崇拜,我們一般都是根據傳統的清明節掃墓上墳習俗進行的。不過不同地區,清明節上墳的時間和方式都是不一樣的。而有的時候,我們也會根據個人實際情況而定,抑或不上墳而采用網祭、不燒紙而植樹的方式方法進行祭祀。
其實,只要利身心健康、社會和諧、家庭和睦,清明節上墳的時間和方式,也是可以不那么墨守成規的。
清明節的祭祖習俗,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郊外踏青時舉行“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后;清明節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清明節已經超出節氣的意義,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各地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
為什么清明節祭祖要提前幾天進行
在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明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是不是心里一陣酸楚?為了紀念介子推,文公下令將綿山改為介山,把燒山之日定為寒食節,同時要求在這一天禁煙火,吃寒食。等到介子推第二年忌日的時候,文公率群臣登山祭奠,看見當初燒死介子推的地方,那棵老柳樹竟然死而復活。文公給這顆柳樹取名叫“清明柳”,這一天也因此被定為了清明節。
也就是說寒食節與清明節是挨著的兩個節日,從春秋時期至今,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但在歷史的變遷中,寒食節已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反而開始重視清明節,而且還成為了法定節假日,所以干脆就把清明節與寒食節合二為一。
不僅如此,還有“早清明,晚寒食”的說法,也就是說在清明節祭祖最好是提前幾天進行。因為在清明節之前是寒食節,這個在冬至后的第105天的節日,可以踏青、祭掃、秋千、蹴鞠,這與清明節有很多相似之處。提前幾天已經成為了一種習俗,而且提前幾天也能避開返鄉祭拜高峰,緩解交通壓力。
清明節上墳用什么花好
傳統的清明節為表達對春天萬物復蘇、生命循環的美好期待,常把嬌柔的柳枝和明媚的桃花用于掃墓。而眼下菊花、康乃馨因其素雅的香氣和干凈的顏色備受大眾青睞,而在歐洲許多國家,菊花也被當作墓地之花。
一般來說,白花的花表示哀悼,選擇白菊花、白百合、馬蹄蓮等用于掃墓是比較合適的。而白玫瑰、梔子花或素色的花則象征著惋惜和懷念。
還有人偏愛蓬萊松、唐菖蒲、排草等樸素、堅韌的植物。黃色的花也能表示哀挽,其中黃菊花的使用最為普遍。
當然,如今掃墓用花也不再拘泥于此,很多人會根據逝者的年齡和喜好來選擇花卉,如勿忘我、黃玫瑰、天堂鳥等。
當然掃墓也不必拘泥于此,可根據逝者的年齡和生前喜好,選擇花卉種類,選擇勿忘我、黃玫瑰、紅玫瑰、天堂鳥等花也可以的。具體的就因人而異了。
清明節用的鮮花多扎制成花束形式。花的色彩要素淡,以白色為主,黃色為輔,點綴以紫色。組成清明節花束的花材可以從以下這幾種中來選擇:馬蹄蓮、康乃馨、唐菖蒲、菊花、孔雀草、玫瑰、勿忘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