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三月三的由來 海南三月三由來傳說
海南三月三源于海南黎族一個古老的傳說,古時候,有一年海南島西北部昌化江洪水泛濫、淹沒了高山和村寨,人獸死亡,世上只剩下一男一女,互稱兄妹相依為命。男的叫肋杠法,女的叫百觀音。他們長大以后,為了成家立業,他們決定分頭尋找其他人,并約好來年農歷三月三會合。
結果幾年過去兩人無功而返。妹妹見找不到別人,就忍痛用竹簽將自己的臉刺上花紋,又用植物染上了顏色,不讓哥哥認出自己,在某年的三月三,于燕窩嶺的巖洞里成了親,生兒育女,為黎族人民繁衍了后代。這也是黎族三月三和紋面來歷的傳說。
為了紀念他們,每逢這天,各村各寨的黎族男女老少都帶著粽子、糕點從四面八方聚集到牙南良、親天峽、牡丹坡、報翠坡。白天,小伙子們外出打魚,姑娘們煮飯、烤魚,然后將烤好的魚連同糕點、粽子一起放在洞口祭拜祖先。晚上,人們在山坡上及河岸邊燃起堆堆篝火,并在篝火旁唱山歌,摔跤、蕩秋千。青年男女借此傾訴情腸,互贈信物。姑娘們將親手編織的七彩腰帶扎在小伙子腰間,而小伙子則把耳玲戴在姑娘的耳朵上,或把用鹿骨做的發釵插在阿妹的發髻上,相約來年三月三再相會。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傳統節日,與海南苗族節日相同。
慶祝三月三
為了慶祝三月三,準備工作要提前半個月進行。男子上山狩獵,把所獲獵物腌好封存;婦女在家舂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準備漂亮的服飾和定情的禮物。獵物和粽粑作為祭品,用以祭禮堂里的祖先,若出獵無所獲,則殺雞代替,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老人們攜帶腌好的山味和釀好的糯米酒,來到村中最享眾望的老人家里,席地圍坐,在芭蕉葉和木瓜葉上痛飲。關于它的來歷,有個美麗的故事。
傳說,上古洪水時期,兄妹兩人躲在南瓜中幸存下來。至今在東方市東方鎮中方,每年農歷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匯集一起,參加“三月三”盛會,載歌載舞、談情說愛。
黎族節日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黎族人民形成了自己的節日。它既反映了黎族人民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也蘊涵著黎族人民豐厚的民族性格、文化心理。在鄰近漢區及黎漢雜居地區,由于受漢族的影響很深,黎族人民多農歷節慶,節日與漢族的傳統節日相同或相似。例如:“江”,即漢人過的春節,“瑟江”與漢人的元宵節相似,“清明節”與漢人相同,“五月初五”與漢人過的端午節相仿。還有七月半、軍坡節、冬至節、中秋節等。這些節日的相同或相似,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在長期歷史發展中黎漢民族的融合,黎族人的崇尚文明進步以及趨同心理。此外,在黎族地區,還保留著黎族的傳統節日,如“孚念孚”(黎語Fusnianfus的音譯),即“三月三”和“牛節”等節日。
黎族的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另有冬至節、四月八等。此外,黎族還有很多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