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棍節什么時候開始的 光棍節的起源及意義
光棍節的來歷有多種說法,被人廣為接受的是,它起源于南京大學宿舍文化。1993年,南京大學“名草無主”寢室四個大四學生每晚舉行“臥談”,一段時間臥談的主題都是討論如何擺脫光棍狀態,臥談中創想出了以即將到來的11月11日作為“光棍節”來組織活動,從此,光棍節逐漸發展成為南京高校以至各地大學里的一種校園趣味文化。隨著一批批學子告別校園,這個節日被漸漸帶入社會,并隨著成年單身男女群體的龐大,以及群體活動和網絡媒體的傳播,光棍節在社會流行開來,并由光棍節發展出了“脫光節”。光棍節來源的其他說法或系后來編造。
另有起源愛情故事:男主角木光昆,生于1970年(庚戌年)11月11日。由于名字特殊,從小學到大學外號都叫“光棍”。他在南大讀大二時和一名女生開始了一場戀愛。只是沒想到,幸福是那么的短暫,女生突然查出患了絕癥,最終離開人世。在她走的那天,木光昆跑到頂樓,點燃蠟燭,吹了一晚的笛子。從此,木光昆似乎變了一個人。讀大四那年的11月11日,也是他生日的那天,同宿舍的舍友們在南大第一宿舍的樓頂上陪他一起喝酒慶生。此后,關于木光昆的故事在南大流傳開來,他的生日于是被定為“光棍節”。這個故事后來也被南大同學改編制作成校園微電影播出。
還有可能源于北京理工大學的“京工光棍節”。這一說法是說“光棍節”的說法最早源于1992年的北京理工大學,幾位同學為了打發即將到來的周末,于是想出了去找女生聯誼的想法。第二天在食堂門口貼了一張寫著“京工光棍節”的海報。
意義:
“光棍節”,既非“土節”又非“洋節”,乃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誕生于南京高校,是校園趣味文化的代表產品之一。隨著一批批學子告別校園,近兩年 “光棍節”的氣氛,竟然漸漸向社會彌散,如今,也已經成為南京年輕人的一個特別日子。南京長江花園附近的茶餐廳浦菲站,十一日全天的包房早早被預訂出去了,據說是七、八位年輕人要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進行一次“相親式聚會”。
據說,《單身情歌》將成為這天的熱門歌曲,在“光棍節”,借這首歌唱出“找一個最愛的深愛的想愛的親愛的人來告別單身”,這唱詞,其實也是年輕人的愛情宣言。“光棍節”的熱鬧聚會是都市年輕人渴望愛情的一種熾烈表達。
因為“單身”而誕生了一個特別紀念日,不過也有一些年輕人愛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結婚。南京的媒體從業人員小虞在十一月十一日結婚。他說選擇這一天,首先取意于一心一意、一生一世的喻意;其次,從單身到結婚,算是走過了起步階段。而在喜帖發出后,小虞身邊的朋友紛紛打來電話提醒說這天是“光棍節” 呀,他聽后不僅不改期,反而覺得更有意思,因為他是在這個特別的日子結束單身,便更有紀念意義了。
光棍節產生之初,多少帶有些調侃的意味,而那時候光棍也只是指單身男性。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光棍的隊伍逐漸壯大。年輕人忙于工作,讓他們無暇交友,但以前的朋友陸續結婚生子,突然的離群感讓他們急于尋求群體的歸屬感,于是單身聚會成了新的社交圈子,在同類人群中,他們的情感得以抒發。這個人群收入水平高、消費力強,對生活品質有要求。光棍群體的擴大必定吸引了商家的注意力。于是,在商家的助推之下,單身經濟就驟然興起,光棍節的各種促銷活動、廣告宣傳也將這個小眾活動,形成了社會化的節日。
光棍節怎么過?
吃喝玩樂:叫上一幫單身朋友,好好吃一頓,然后瘋狂KTV。這個最簡單最粗暴了,一般都是早早的會叫上幾個單身的哥們,如果是女孩子也是叫上自己的死黨,基本上都是男的跟男的一伙,女的和女的一起,只會了彼此發泄,曾今的我就是這樣的,宿舍的哥們一起鄙視不單身的,單身的那天特別光榮,然后出去吃大餐,KTV各種狂嗨,通宵。很適合大部分單身朋友,只是不怎么推薦這種方式,這都是比較無奈的一種做法。第二天,其實比較痛苦的。
旅游:策劃單身男女人旅游,過完光棍節,回來不是光棍。這個是大四的時候,有過這么一次,大四了我還是單身,說出來也比較丟臉了。不過,我們那個年代沒辦法,不像現在這么開放。班上有個比較有愛心的同學,組織了班上和隔壁班上(我們班上女生資源嚴重不足)的單身朋友們,AA制去旅游了一次,還真不錯,回來后,有的兄弟還真擺脫了單身。這個方法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