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什么要劃龍舟呢 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
端午節劃龍舟民間通常的說法就是為了拯救投江自盡的屈原。龍舟沿江撒粽子,為的是讓水中魚鰲不食屈原的尸體;同時人們敲打鑼鼓,喊著號子,為屈原招魂。
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
端午賽龍舟可以說是端午節最具特色的習俗活動之一,又被稱為“龍舟競渡”、“龍船賽會”、“劃龍舟”、“劃龍船”等。在南方水鄉地帶,由于河湖眾多,這一習俗是興盛異常。關于劃龍舟的來歷,民間普遍認為也與屈原有關。
傳說屈原投江后,當地老百姓便順江打撈,但一直到洞庭湖也沒有找到他的尸身。他們便想渡過洞庭湖去找,可八百里洞庭天水茫茫無法渡過。此時恰巧下起了瓢潑大雨,湖上的漁民紛紛搖槳歸來,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漁民們聽說百姓是為了打撈國家的賢臣而來,便爭先恐后地相幫,于是形成了后世五月五日賽龍船的習俗。對此,《荊楚歲時記》說:“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到唐代,人們則說競渡是為屈原招魂,并在今湖南湘陰汨羅江北岸的玉筍山上修建了招屈亭,據說這就是當年賽龍船的終點。其實龍船在西周穆王時期就有了,湖南長沙出土的一幅戰國時期楚墓的帛畫上面就有男子站在龍船之上的圖畫。而賽龍船這種競技活動,據《紀纂淵海》的記載,起源于越王勾踐時代,《物原》則考據在吳王夫差挖成運河時就有了競渡之俗。
端午節劃龍舟的考證
端午競渡習俗的來源應該與古代吳越民族的龍圖騰崇拜有關。古代的吳越族為了表現自己是龍的子孫,很早就流行“斷發文身”的習俗。每年五月五日這天,更是要舉行一場盛大的圖騰祭祀活動,用龍形獨木舟進行競渡就是這一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這一點可以從長江中下游地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幾何形陶器上看出來。古代的吳、越、楚等國均處于水鄉地帶,舟楫自然是他們的主要交通工具。也就是說,龍舟競渡其實早在端午節產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只是后來才附會到屈原身上。在古代,龍舟的種類有很多,競渡龍舟只是其中之一。其他種類的還有游玩龍舟、祭禮龍舟等,北方地區秧歌戲里的“跑旱船”就是游玩龍舟的一種變形。競渡龍舟是一種特制的做成龍形或刻有龍紋的船只,通常裝飾有龍頭龍尾,做得比較狹長窄小。但是近代以來,只要是用于競渡的船只,無論有無龍飾,都被統稱為龍舟了。
這種龍舟大體相同,其中船體、船槳、龍頭、龍尾及各種裝飾物是必不可少的。通常龍頭用整塊木頭雕刻而成,在競渡前才裝到龍舟上面去。
端午節龍舟的制作
所謂龍舟,古代都是由整木雕成。在船頭上安有高昂的龍頭,船尾上翹起一個龍尾,船身兩側多繪刻龍紋,分別有青龍、黃龍、白龍、黑龍。龍舟一般長25-4。米,能載20-50人。在廣東曾有最大的龍舟,能盛200多人,這是珠江三角洲一帶河面寬闊,長舟活動更為方便。廣東順德有雞公頭龍舟,舟上有一座神樓,一面大鼓、一面銅鑼,還有帥旗、黃羅傘等漂亮的裝飾。湖南淚羅江地區至今有偷木頭做龍舟的習俗。當地人認為,偷來的木頭做成龍舟跑得快,于是往往在某一個夜晚去偷木頭,一邊拼命抬著木頭奔跑,還一邊喊著抓賊,有意地吵醒木頭主人,讓他從后面追來。追上了就要給主人一個紅包,造好龍舟后還要請他來吃喝一頓。據說誰的木頭做了龍舟的船身,就預示著這年家庭興旺、百事如意,所以偷的愛偷,被偷的也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