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七夕是什么節(jié)日 七夕寫的是什么節(jié)日
中國七夕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又叫做又稱七巧節(jié)、七姐節(jié)、女兒節(jié)、乞巧節(jié)、七娘會、巧夕、牛公牛婆日、雙七等。七夕節(jié)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食巧果、拜七姐、染指甲、種生求子、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都是七夕的傳統(tǒng)習俗。
七夕的由來:
1.七夕這個節(jié)日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后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jù)《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jīng)久不衰,代代延續(xù)。
2.七夕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jié)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于最盛大的節(jié)日——春節(jié),說明乞巧節(jié)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jié)日之一。
七夕節(jié)又稱為什么節(jié)
農(nóng)歷七月初七是七夕節(jié),又名乞巧節(jié)、七巧節(jié)或七姐誕。
說到七夕,人們的第一反應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把七夕等同于中國的情人節(jié)。在古代,七夕的確和牛郎織女傳說關系密切,但它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jié)日,這一日女子會訪閨中密友、祭拜織女、切磋女紅、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兒節(jié)”的稱謂。女性歡天喜地競技娛樂的日子,男子也湊個熱鬧在一旁欣賞,男女定情只是“女兒節(jié)”盛會中的副產(chǎn)品。
文獻中最早出現(xiàn)“牽牛”、“織女”記載的,是創(chuàng)作于西周的《詩經(jīng)·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jiān)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箱。”此時的牛郎織女還只是天上二顆被人格化了的星辰,可見牛郎織女傳說最初來源于人們對星辰的敬畏和崇拜。
七夕節(jié)的傳統(tǒng)風俗
種生求子
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扎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染指甲
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shù)女子與兒童們,在節(jié)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為牛賀生
在牛郎織女的故事中,老牛為了幫助牛郎跨越天河,讓牛郎把自己的皮揭了下來,使得牛郎能夠借助牛皮過天河見織女。為了紀念自我犧牲的老牛,在七夕節(jié)這一天,兒童會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以此祭奠老牛,表示出對老牛的敬重。
食巧果
七夜應節(jié)食物,以巧果最有名。它的名字也叫“乞巧果”,款式很多。巧果就是油面糖蜜。在《東京夢華錄》中被稱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宋代市街已有七夕巧果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