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農歷幾月幾日 中秋節的時間是農歷八月十五嗎
中秋節農歷時間:每年八月十五
中秋節為什么是農歷八月十五
農歷七月、八月、九月這三個月為秋季,按排行依次為孟秋、仲秋、季秋。即七月為秋天的第一個月,為孟秋;八月為秋天的第二個月,為仲秋;九月為秋天的第三個月,為季秋。
秋天為金,金克木,所以秋天為果實收獲的季節,正所謂“春華秋實”。對于“秋實”這樣一個季節,得需要一個重要的節日來映襯,這樣才能體現金秋的重要性嘛。
八月十五這天正好在三秋的一半,為名副其實的“中秋”之日,中秋之日應該是金氣最平和的時候,是個不錯的日子,與秋季的節日氛圍挺相符,這便是“中秋節”。上邊提到了,因為八月又叫作“仲秋”,即秋天的第二個月,所以八月十五“中秋節”又稱作“仲秋節”。
中秋節時間之所以在八月十五,還與一個傳說有關。傳說嫦娥本來是后裔之妻,后裔射下9個太陽。王母賜他仙藥,他舍不得吃下,就叫給自己的妻子(嫦娥)保管,后裔門徒覬覦仙藥,逼迫嫦娥交出仙藥,嫦娥無奈情急之下吞下仙藥,便想天上飛去,當日正是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圓,因不舍后裔,嫦娥就停著離地球最近的月亮上,從此廣居廣寒宮,后裔回家心痛不已,于是每年八月十五都會擺下宴席對著月亮與嫦娥相聚。
中秋節節日別稱
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中秋節的一些習俗活動:
走月
中秋節之夜還有一大特色賞月活動叫“走月”。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游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園之抱月樓,則成了市民賞月的新景點。
舊時南京人“走月”還有一種特殊的祈盼之舉:凡沒生兒子的已婚婦女,要去游夫子廟,隨后再跨過一座橋,相傳即可有“夢熊之喜”(意生男孩)。中華門外窯灣街的上碼頭有座“澗子橋”,中秋之夜,尚未生育的家庭男主人則來此往橋下摔瓦罐,據說能使妻子懷孕。久而久之,這座橋也訛稱“見子橋”。
中秋祭月
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中秋節的意義
中秋又叫仲秋、月夕,應該說,是華夏民族歲時節日系統中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民俗節日。中秋節最核心的起源要素,是從上古時代就有的月神信仰衍變而來的敬月習俗,以及流傳幾千年的祭月之風,它實際上是華夏民族的“祭月之節”,這個節日保存著先民古老的天地人和的哲學思考,蘊含著華夏子孫生生不息的敬月信仰。《周禮》中即有“中秋獻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說法,但那時的“中秋”只是單純的月令時間,并無節日之意。中秋成為節日,是唐宋以后的事。嫦娥奔月、金蟾玉兔、吳剛折桂的美好傳說,還有月餅起源與元末起義之事等等,無一不是附著在中秋節上面的美麗傳說,這些美好傳說與故事,又進一步豐富了中秋節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