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歲錢的寓意 壓歲錢的來歷和吉祥寓意
壓歲錢是漢族的傳統年俗,一般在歲尾之時由長輩將錢裝在紅包內贈予晚輩,有保佑平安的美好寓意。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在漢代,當時也叫壓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些錢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而是一種佩戴的錢幣形狀的辟邪品。“壓歲錢”有兩個寓意,一種為壓“祟”。“祟”是傳說中的小妖,傳說有人在年夜飯后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放在孩子枕邊,以此保護孩子免受“祟”的驚嚇,因此得名為“壓祟錢”。
還有另一種說法為“壓驚”。傳說古代有一種兇獸叫“年”,每隔365日之后就會在夜里出現為禍人間。人們最開始用食品來安慰在驅趕“年”時受到驚嚇的孩子,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演變為以貨幣代食物,至宋朝便有了“壓驚錢”一說。
壓歲錢最開始并不是真的給錢,而是給像錢一樣的象征性東西,以起震懾作用,隨著長輩在過年時包一塊大洋給子女的情形出現,壓歲錢的意義才發生重大改變。從此以后,壓歲錢辟邪驅魔的說法逐漸演變成了希望晚輩步步高升等美好勵志的寓意,希望晚輩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平平安安。
壓歲錢給多少吉利
每年的壓歲錢就是一個地方特有的習俗,究竟是多少才是適合的呢?按照平均的標準,500元左右就是很常見的,但是也是要根據自己的真實情況來。掙得多可以多給點,掙得少就少給點,關鍵是不要和別人攀比,根據央視網的調查顯示,絕大部分人都認為壓歲錢500元以下比較合適,其中認為應該給100-200元的人最多。
壓歲錢是預示著來年會有好運,不過對于大部分的人來說,最好的也就是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來,也不要刻意的去追求什么。壓歲錢該給多少的最基本原則是量力而為,最忌打腫臉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因為壓歲錢畢竟只是過年習俗的一部分,是為了表達長輩對晚輩的期盼,也為了營造一個喜慶氛圍,如果為了面子而投入大量金錢,最終導致過年心理都不舒坦,豈不是本末倒置。所以,壓歲錢給多少應該有度。
在給壓歲錢的金額上面,常見的就是整百,或者是吉祥的數字。第一類:100、200、400、500、600、800、1000第二類:66、88、128、266、288、666、888。
我國壓歲錢的變遷
1、“50后”2分壓歲錢很珍貴。
幾分錢聽起來很少,但對那時的小孩子來說,已足夠買花生、糖塊等零食。
2、“60后”收一沓毛票。
“60后”的壓歲錢有幾毛錢,串完幾家親戚下來就能有一沓毛票。
3、“70后”換10元“大團結”。
長輩們會用5角、1元的湊夠10元錢包個紅包,孩子們再將厚厚的一沓換成一張“大團結”。
4、“80后”壓歲錢用來買摔炮。
壓歲錢不多,但是收到后就幾個孩子把錢湊到一起去買鞭炮、玩具槍等。
5、“90后”百元大鈔塞滿錢包。
于“90后”而言,壓歲錢早已進入百元時代。
6、“00后”微信搶紅包。
比起現金紅包,“00后”更喜歡收微信、支付寶等網絡紅包作為壓歲錢。
7、“10后”給錢不如買個iPad。
比起錢,“10后”更偏愛物。當然,近年來壓歲錢形式更加多樣,手機、股票等都成為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