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工作過程中,還有家里的親戚朋友,都被問過這個問題,哎,張醫生,你說我吃了感冒藥(中藥、避孕藥、激素藥等) ,我還能生孩子嗎?
第一個問題:吃錯藥怎么辦?
我們先來看幾張圖。
孕期服用沙利度胺止吐藥后出生的海豹寶寶
懷孕期間服用四環素類抗生素會導致胎兒出現四環素牙。 第二個問題:吃藥發現懷孕了怎么辦?
人們不確定自己吃的藥有沒有問題,網上的信息不可靠,去醫院也不知道看什么診所。 去醫院應該怎么辦? 那么我告訴大家孕婦板藍根,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去優生遺傳咨詢門診。
第三個問題:用藥對寶寶有什么具體的影響? 寶寶還能要嗎?
用藥時的胎齡與損傷的性質密切相關:
①受精后2周內,受精卵著床前后,藥物對胚胎的作用為“全部”或“無”:“全部”是指胚胎早期死亡導致流產; “無”是指胚胎繼續發育而沒有異常。
②受精后3~8周,是胚胎器官分化發育階段。 胚胎開始分化和發育。 接觸有害藥物后,可產生形態異常和畸形,稱為致畸高度敏感期。 據說,受精后15-25天的神經組織、21-40天的心臟、24-46天的四肢和眼睛等都容易受到藥物的影響。
③受精后9周至足月,是胎兒生長、器官發育、功能完善的階段。 只有神經系統、生殖器和牙齒繼續分化,特別是神經系統的分化、發育和增殖達到妊娠晚期和新生兒期的最高峰。 在此期間接受藥物治療后,由于肝酶結合功能差,血腦通透性高,易對胎兒造成損害,也可表現為胎兒生長受限、低出生體重和功能行為異常。
具體解釋:
受精卵著床初期,即受精后2周內,由于受精卵尚未與母體組織直接接觸,仍處于輸卵管腔或宮腔分泌物中,該階段的用藥對其影響不大。 藥物作用于囊胚的前提是藥物必須進入分泌液中一定量才能發揮作用。 如果藥物對囊胚有極大的毒性,它可能會導致非常早的流產。 受精后3-8周為藥物致畸期,是胚胎和胎兒器官高度分化、快速發育、不斷形成的階段。 此時孕婦服藥,其毒性可干擾胚胎及胎兒組織細胞的正常分化,可能引起組織或器官畸形。 妊娠12周后(從末次月經開始)至分娩,胎兒各器官已形成,藥物的致畸作用明顯減弱。 由于神經系統在整個懷孕期間持續分化和發育,藥物對神經系統的影響可能會持續存在。
胎兒血液和母體血液通過胎盤屏障在胎盤內進行物質交換。 胎盤屏障包括合體滋養細胞、合體滋養細胞基底膜、絨毛間質、絨毛毛細血管基底膜和毛細血管內皮細胞5層,通過滲透、擴散和主動細胞轉運在母胎之間選擇性保護。 物質交換。 在胎兒發育的后期,由于許多位點的細胞滋養層和一些位點的合體滋養層丟失,胎盤屏障變薄,變成一層薄薄的細胞質。 孕婦用藥后,大部分藥物可以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 妊娠早期胎兒的器官尚未發育完全,功能不完善或無功能。 它們不能很好地分解藥物,藥物及其代謝產物容易在體內蓄積,影響各臟器的發育。 妊娠晚期,胎盤變薄,有利于藥物的吸收和轉運。
第四個問題:孕期哪些藥不能吃?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明白,FDA根據藥物對動物和人類的致畸風險程度不同,將其分為5類:
懷孕期間的藥物類別
2、有人做過調查,中國孕婦孕期常用藥物比例如下:
藥品品種、分類及成分比例統計
3、從表中可以看出,中藥和中成藥是孕婦的首選藥物,占用藥例數/次的43.59%; 其次是葉酸類和維生素類藥物,占比16.03%。 通常,除了毒性或刺激性較大的中藥會導致流產外,大多數中藥都被錯誤地認為比西藥更安全。 但在實踐中發現,一些常用的中藥也是孕婦禁忌和/或慎用的。 如板藍根可直接刺激子宮平滑肌,大劑量可導致早產。 板藍根注射液還可引起過敏性休克,應慎用; 但柴胡、黃連、大青葉等藥物的安全性有待進一步評價。 所用的西藥大多屬于B類藥物孕婦板藍根,少數使用C類藥物(如慶大霉素、曲安奈德、黃體酮、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和D類藥物(丙基硫氧嘧啶)。 X類藥物(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利巴韋林)應引起注意。
孕期安全用藥的國內外證據
4. 國內藥品說明書提供的孕期用藥依據比美國FDA的分類要簡單得多,也不夠明確。 例如,美國FDA分類中維生素常用量為A級,超量為D級; 維生素C、D在國內藥品說明書中都有,維生素B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藥品說明書具有法律效力。 如果提供的信息過于簡單、模糊,會對醫生的用藥產生一定的影響。 此外,對于需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的藥物,醫生遵循什么標準也不得而知。 再比如,甲硝唑在美國FDA分類中屬于B類,有明確的使用指南,因為動物實驗發現有致畸現象,國內藥品說明書中的所有甲硝唑都統一標注為孕婦禁用。 但是,在人類大量的臨床資料證實,在妊娠早期應用并沒有增加胎兒的致畸率。
綜上所述,不同的藥物具有不同的致畸性,作用于不同的組織靶點,不能一概而論。 我們需要了解藥物的種類,并查閱相應的藥物說明書和文獻資料。
第五個問題:孕期可以外用藥嗎? 在相同的致畸劑量下,短期接觸很少引起致畸,但長期慢性接觸會導致致畸風險顯著增加,因此孕期用藥時間應盡量縮短。 一般來說,照射劑量越大,對胚胎和胎兒的危害就越大。 由于胚胎對有害因素的敏感性高于成人,因此當暴露劑量尚未對母體產生明顯影響時,可能已經對胚胎產生不良影響。 偶爾服用小劑量的藥物通常不會增加先天缺陷的風險,這取決于服用藥物的時間長短和服用量。 藥物說明書中提到的情況通常發生在長期服用大量藥物時。 當然,也不排除少量個別藥物可能產生的影響。 根據孕周的不同,有些孕婦可能需要局部用藥,例如:皮膚病(皮膚過敏、妊娠相關性皮炎等)的外敷、鼻炎的噴霧治療、口腔疾病的局部麻醉(包括拔牙) ) 。 其實按照以上原則,這些外用藥物是不會有問題的。 局部劑量通常較低,通過皮膚進入血液的吸收也較少,因此不必擔心。 噴劑用于治療鼻炎是有原因的,因為局部鼻粘膜吸收起作用,通常藥物濃度很低。 我們都知道智齒在孕期容易出現炎癥、牙齦腫脹等情況。 如果牙痛難以忍受,就需要治療或拔牙,但牙醫會以打局部麻醉劑為由拒絕手術。 其實,這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一次性麻藥劑量小,理論上對胎兒不會有任何影響,可以分方向使用。
因此,用藥咨詢需要考慮用藥時間和暴露劑量,綜合分析。
參考《婦產科學》第9版圍產期危險因素與胎兒及新生兒腦損傷:孕期用藥對胎兒神經系統發育的影響[J]. 分析[J]. 中國產前診斷雜志(電子版),2012(01):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