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陶瓷是中國陶瓷界中的佼佼者,德化也是中國十大主要陶瓷產區(qū)之一,在新石器時期就已經產生,在明代時期達到頂峰,而德化瓷燒制技藝作為漢族傳統的手工技藝,現在面臨失傳,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德化瓷燒制技藝特點。
還想要了解》》云南十八怪是什么
德化瓷燒制技藝是漢族傳統手工技藝。福建省德化縣是中國陶瓷文化的發(fā)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中國十大主要陶瓷產區(qū)之一,中國最大的工藝瓷生產和出口基地和經濟發(fā)展最快的陶瓷產區(qū)。
德化陶瓷制作生產始于新石器時代,興于唐、宋,盛于明、清,發(fā)展于當代。德化瓷雕塑始于宋代至今從未間斷,形成獨具特色的漢族傳統工藝,一種是選用優(yōu)質的高嶺土直接塑造成型,一種是將泥塑翻制模具后再注漿或拓印成型,干后根據需要決定是否上釉,而后放入窯中在一千多度的高溫燒制而成的。
其捏塑工藝精巧纖秀、造型逼真,在刻花、浮雕裝飾上,工藝美與材質美相融合,呈現出名窯氣質,尤其是白瓷制品濃淡分明、層次豐富、釉色乳白如凝脂,透光度極好。德化陶瓷品歷來是中國貿易重要輸出品,與絲、茶并譽于世界,有“東方藝術珍寶”之稱
技藝工藝
德化瓷塑作品的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瓷塑人物上。作品的制作成型工藝,以模制為主,兼有少量捏制。這里以瓷雕人物為例說明。
(一)先參考有關人物藍本或畫稿,進行樣品的構思設計,并以泥土做成一定規(guī)格的實心型主體樣品。修整完備后,再根據坯體脫模的需要分解為部件,一般分為頭部、身部與底座三部分,各部分又被分別切割作前、后片塊;然后以純凈粘土制作成模范,模范與樣品部件開脫后清除模中余泥雜質,經再次修整后,入窯燒成工具陶模,俗稱土模。
(二)把瓷泥投入潔凈的土模中,推擠壓迫均勻,剔除多余的坯泥,候稍干離模脫出。
(三)整修粘合。對脫模后的各種部件進行修整,通過粘合復原為主體,再修整,最后上手、足及附加裝飾,形成完整的形象。修整工藝包括有雕刻、擦水、推光等。
各部件拼合前的修整工藝,主要是剔除部件上的多余泥料,特別是注重頭部五官、毛發(fā)的修整,力求精細。
擦水,是用軟濕布擦坯,使之利于部件粘合和雕刻,擦水貫穿于整修工藝全過程。
各部件拼合時,拼合胎面擦水后再用泥漿粘接,一般先分別拼合頭、身、座的前后片塊,再將三部分連接成整體,俗稱合模。
雕刻和推光皆采用金屬或竹制刀具進行,雕刻主要對各部位連接部、臉部五官、頭發(fā)及衣服皺折進行刻劃,使之比例協調,連接自然得體。推光的工具俗稱“利子”,對坯體表面所有線條及光面,進行精工推壓刮削,要求用刀均勻,深淺適宜,流利自然,表面不留痕跡。
手、足及附加裝飾如花飾、珠串或飄帶用手工捏塑,珠子大小要一致,顆粒勻圓,花朵要細而薄,形態(tài)逼真,手足及指關節(jié)與整體比例要適當,靈活如生,手臂上端做成實心圓柱狀,插入袖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