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緣也被稱為是十二緣起支。是釋加牟尼佛自修得到的真理。在佛教文化中,十二因緣是很重要的基礎理論之一。它指的是從“無明”到“老死”的十二個環節,那么十二因緣有著什么樣的故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無明,過去世無始之煩惱也。
二、行,依過去世煩惱而作之善惡行業也。
三、識,依過去世之業而受現世受胎之一念也。
四、名色,在胎中心身漸發育之位也。名者心法,心法不能以體示之,但以名詮之,故謂為名。色者即眼等之身。
五、六處,六處即六根,為六根具足將出胎之位也。此中有五位,(參見:五意)。六、觸,二三歲間對于事物未識別苦樂,但欲觸物之位也。
七、受,六七歲以后漸對事物識別苦樂而感受之之位也。
八、愛,十四五歲以后,生種種強盛愛欲之位也。
九、取,成人已后愛欲愈盛馳驅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
十、有,依愛取之煩惱,作種種之業,定當來之果之位也。有者業也,業能有當來之果,故名為有。
十一、生,即依現在之業于未來受生之位也。
十二、老死,于來世老死之位也。
┌1無明(貪嗔癡等煩惱)─────(惑)
┌過去二因─┤
│└2行(造作諸業)───────(業)
│┌3識(業識投胎)───────(苦)
││4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苦)
│現在五果─┤5六入(長成眼等六根人形)───(苦)
十二因緣││6觸(出胎與外境接觸)────(苦)
與─┤└7受(與外境接觸生苦樂感受)─(苦)
三世因果│┌8愛(對境生愛欲)──────(惑)
│現在三因─┤9取(追求造作)───────(惑)
│└10 有(成業因能招未來果報)──(業)
└未來二果─┌11 生(再受未來五蘊身)────(苦)
└12 老死(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