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關那畔行,
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
聒碎鄉心夢不成,
故園無此聲。
譯文:
將士們不辭辛苦地跋山涉水,馬不停蹄地向著山海關進發。夜已經深了,千萬個帳篷里都點起了燈。
外面正刮著風、下著雪,驚醒了睡夢中的將士們,勾起了他們對故鄉的思念,故鄉是多么的溫暖寧靜呀,哪有這般狂風呼嘯、雪花亂舞的聒噪之聲。
下闕是指“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更”是指時間,舊時夜里的一種計時單位,與上闕的“一程”所指的路程形成對仗。“聒碎鄉心夢不成”,寒冷的風雪吹打著帳篷,作者怎么也睡不著,于是在寂寞無奈中數著更數開始思鄉,因此才有“故園無此聲”。其實并不是“故園無此聲”,而是以往在故園有親人,有天倫之樂,讓自己沒有機會睡帳篷、聽風雪,在溫暖的家里也不會覺得寒冷,而此時此地,遠離家鄉,才分外的感覺到了風雪異鄉旅客的情懷。由此才覺得“故園無此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