鯪魚,身體延長,腹部圓,頭短小,吻圓鈍。口下位,上下頜的前方具角質化邊緣,適于刮取水底附著物。
鯪魚是雜食性,魚苗孵出4天后開始攝食浮游動物,如輪蟲、橈足類和小型枝角類。孵出后10天,體長1點4厘米以上,除了吃浮游動物外,開始攝食浮游植物。以后,吃浮游植物越來越多,直到孵出后40天左右,體長4厘米以上時,便以吃浮游植物為主。同時,鯪魚喜歡舔刮水底泥土表面或巖石表面生長的藻類。此外,還吞食少量浮游動物和有機碎屑。
鯪魚是暖水性魚類,在水溫15℃至30℃時,食欲旺盛。當水溫高于31℃時,食欲減退。而水溫低于14℃時,就聚集在深水區不大活動。水溫低于13℃時,停止攝食。低于7℃時,則不能生存。由于鯪魚的抗寒能力差,在珠江三角洲池塘中越冬,通常要放在避風向陽的深水池,有時還需要增加防寒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