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古琴名曲也是其中的經典之一。通過樂曲描寫出自然景象,借此來抒發創作者的情感和某些愛國熱情的寄托。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民族文化中了解看看古琴十大名曲都有哪些吧。
瀟湘水云:
《瀟湘水云》:古琴曲,是宋代浙派琴家創始人郭沔(字楚望,約公元1190—1260年)的代表作。當時元兵南侵入浙,郭沔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瀟、湘二水合流處游航。每當遠望九嶷山為云水所蔽,見到云水奔騰的景象,深感國事飄零,激起他對山河殘缺、時勢飄零的無限感慨,借水光云影,以寄抑郁、眷念之情。
曲譜最初見于《神奇秘譜》,共分十段:1、洞庭煙雨;2、江漢舒清;3、天光云影;4、水接天隅;5、浪卷云飛;6、風起云涌;7、水天一碧;8、寒江月冷;9、萬里澄波;10、影涵萬象。
創作背景:
南宋末年,元兵南下,臨安失守,官場腐敗黑暗,朝廷偏安江南。作者感慨時勢飄零,滿懷憤國憂世之情,卻只能觀瀟湘二水水起云涌,遙思故國,“每欲望九嶷,為瀟湘水云所蔽”,于是作《瀟湘水云》以記。
當時正逢金兵入侵宋,郭楚望移居湘中寧遠九嶷山下。郭楚望先生於瀟湘之上泛舟而游,瀟水澆山,遠遠眺望,觀賞云水奔騰。但此時山被云水遮蔽,不見天日,正如當時的時勢,因此先生心中悲痛,如九嶷云縈,遂譜《瀟湘水云》,以曲抒郁。
此曲最早見于明朝朱權編寫的《神奇秘譜》,其題解說:“臞仙曰,是曲也,楚望先生郭沔所制。先生永嘉人,每欲望九嶷,為瀟湘之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然水云之為曲,有悠揚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興;更有滿頭風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
此曲流傳至后世,有多種譜本,結構也有一些變化。現流行的是十八段曲加一尾聲。
樂曲開始,飄逸的泛音使人進入碧波蕩漾、煙霧繚繞的意境。第一句的旋律音調,自第二段從中音區展開,并貫穿全曲。古琴特有的吟、揉手法,反復圍繞著骨干音變化發展,深刻地揭示了作者抑郁、憂慮的內心世界。
第四段低音區層層遞升的渾厚的旋律,通過大幅度蕩揉技巧,展示了云水奔騰的畫面,打破壓抑氣氛,表現出作者翻滾的思緒。
第五段,樂曲第一句旋律在低音區變化再現,有欲起先伏之妙。第八段,再現了第四段的水云聲,但情緒更為奔放、熱情。
第九、十、十一,三段一氣呵成。是全曲的高潮部分,以第五段的前兩樂句為素材移高八度展開,高、低音區大幅度的跳動,按音、泛音、散音音色巧妙的組合,交織成一幅天光云影、氣象萬千的圖畫,表現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第十七、十八段是結尾部分,音樂轉入低音區,旋律上行又回折。最后再現的“水云聲”,只是一種無力的余波,流露出作者內心無限的感慨。
全曲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充分利用了古琴演奏中的“吟、猱、綽、注”技法,集中體現了古琴藝術的“清、微、淡、遠”的含蓄之美,被歷代琴家公認為典范。
歷史意義:
《瀟湘水云》以一個核心旋律貫穿整首樂曲,主題A和它的變體以不同的手法十數次出現于曲中九個不同的段落。在新的演奏版本中還作了一些速度上的處理,將原來全曲慢板改為散——慢——中——快——散的速度進行,使樂曲更富變化,意境更為深邃。
曲譜最初見于《神奇秘譜》,共分十段。后經歷代琴家發展為十八段加一尾聲。今吳景略的演奏,是以《五知齋琴曲》(清徐琪撰于1722年)為本,同時吸收了其它琴譜之長。全曲情景交融,寓意深刻,被歷代琴家公認為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