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冬至冷不冷?
冬至溫度較冷。
立冬開始正是進入冬季,此時正處于初冬,還不算冷,很多地方有時溫度還處于二十多度,有春天般的暖和,但到了冬至,冬季就過了一半了,此時溫度會持續下降,基本在冬至這天我國北方大部地區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而南方大部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如果有冷空氣的影響,天氣就更為寒冷,溫度也會更低。
冬至暖和過年還會冷嗎?
過年的時候還是比較冷的。
民間諺語有:“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冬至冷,春節暖;冬至暖,春節冷。”、“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等說法,但這些說法僅具有參考意義,不能代表往后的實際氣溫,而且冬至到過年還有一段時間,因此不能作為判斷依據。
加上過年的時候時間還在二月份,此時處于立春時節,大部分地區仍比較寒冷,尤其是北方,要等到三四月份才逐漸變得暖和起來,所以即使冬至那天暖和過年也還是很冷的。
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誰?
我們都知道端午節為了紀念屈原有吃粽子的習俗,而到了冬至這一天,吃餃子其實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西鄂人,東漢著名醫學家。他的著作《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祛寒嬌耳湯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東漢時期,南陽郡涅的張仲景,在告老還鄉退休的時候,正趕上那年冬天,寒風刺骨,雪花紛飛。
在白河兩岸,張仲景看到沿途很多無家可歸的人面黃肌瘦,衣不遮體,因為寒冷,不少人耳朵僵凍潰爛,心不能忍,于是張仲景決心辭官為民行醫。
經過研究,他研制了一個可以御寒的食療方子,叫“祛寒嬌耳湯”。
他讓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個空地搭了個棚子,支上大鍋,為窮人舍藥治病,開張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藥就是“祛寒嬌耳湯”。
祛寒嬌耳湯當初其實就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藥物放在鍋里煮,熟了以后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樣子,再下鍋,用原湯再將包好餡料的面皮煮熟。
面皮包好后,樣子象耳朵,又因為功效是為了防止耳朵凍爛,所以張仲景給它取名叫“嬌耳”。
張仲景讓徒弟給每個窮人一碗湯,2個“嬌耳”,人們吃了“嬌耳”,服用過后全身血液上涌,兩耳發熱,寒氣頓消。再也沒人把耳朵凍傷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
又說回當初,張仲景在長沙任職的時候,就在平時經常為老百姓看病,很受群眾的愛戴。
退休以后,長沙的百姓每年都派代表到家鄉去看望。俗話說,醫生難治自己的病。
張仲景也是人,不是神。有一年,張仲景病了,他自己也知道,生命的燈油就要燒干了。
長沙來看望他的人說,長沙有一個風水很好的地方,想讓張仲景百年之后在那里安身,可南陽的人不干了,雙方就爭吵起來。
張仲景說:“吃過長沙水,不忘長沙父老情;生于南陽地,不忘家鄉養育恩。我死以后,你們就抬著我的棺材從南陽往長沙走,靈繩在什么地方斷了,就把我埋葬在那里好了。”
在那一年的冬天,張仲景駕鶴西去了。
壽終的那天正好是冬至。
當送葬的隊伍走到當年張仲景為大家舍“祛寒嬌耳湯”的地方的時候,棺繩忽然斷了。
大家按照張仲景的囑托,就地打墓、下棺、填墳。
兩地的百姓你一挑、我一擔,川流不息,把張仲景的墳壘得大大的,還在墳前為他修了一座廟,這就是現在的醫圣祠。
張仲景是在冬至這天去世的,又是在冬至這天為大家舍“祛寒嬌耳湯”的,為了紀念他,從此大家在冬至這天都要包一頓餃子吃,并且都說,冬至這天吃了餃子,冬天耳朵就不會凍了。
“祛寒嬌耳湯”雖然現在很少有人吃了,但經過歲月的沖刷,大家在冬至這天吃餃子的習俗流傳了下來。
所以,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