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魚是大家常常會吃的一種肉類,畢竟多吃魚也不會長胖,而且能補充豐富的營養。但是魚是有腥味的,那么,想吃魚但怕腥怎么辦?愛吃魚又怕腥味怎么辦?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想吃魚但怕腥怎么辦
1、去鱗、去腮、去粘液
根據對鯉魚的研究,魚的腥味主要集中在魚鱗及其附著的粘液上,其次是魚鰓,魚肉中的腥味物質相對較少,因此處理生魚的關鍵就是去鱗、去腮和去除粘液。
可以去鱗、去腮和內臟后流水沖洗并用抹布擦干,去掉粘液。
此外,如果去掉魚鰭、魚頭也可以讓腥味更少。(這些地方的粘液不易去除)
2、腌漬
可以用鹽和調料腌漬,因為鹽分有助于去除魚體表面的粘液,同時可以讓魚肉中的水分析出,魚肉中的部分腥味物質也隨之去除。
此外,鹽分和調料也會起到抑制細菌的作用,避免產生腥臭味的氨基酸降解產物。
3、加酒、加醋
加酒(白酒或料酒)或加醋可以有一定的去腥的作用,這是因為酒精和產生腥味的醛、酮類物質相似相容,在熱的作用下可以幫助這些腥味物質揮發掉。
加醋的作用可能是醋酸和一些產生腥味的物質發生反應消除了腥味,也有可能是通過醋酸的揮發性帶走腥味物質。
4、油炸
高溫油炸也是一種去腥的方式,例如帶魚非常腥,但油炸之后很香。
一方面是因為高溫油炸過程中,揮發性的腥味物質跑掉了。
另一方面是因為高溫下氨基酸和糖類發生反應產生了豐富的香味物質,例如蛋氨酸和賴氨酸產生土豆味,半胱氨酸產生麥香,異亮氨酸和亮氨酸產生面包味,苯丙氨酸產生焦糖味等,這些香味對腥味起到了掩蓋的作用。
5、加香辛料
傳統烹飪中可以通過加蔥、姜、辣椒、花椒、八角、桂皮等方式去腥(包括腌制),其實并不是去除腥味,而是通過香辛料的味道掩蓋腥味。
腥味到底是哪來的
腥味很復雜
常見的腥味物質主要來自醛類,此外還有醇、酮和呋喃類等物質。
目前科學界已知的和疑似的腥味物質至少有數十種,除上述典型物質外,還有己醛、庚醛、辛醛、二烯癸醛(魚肝油的味道)、戊酮、辛二酮、苯己酮、己醇、戊烯醇等。
水的腥味
魚腥藻、微囊藻、放線菌等藻類和細菌、真菌會產生一種叫做土臭素的東西,有典型的土腥氣,這是一些地方自來水腥臭味的主要來源之一。
魚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可以吸附和富集腥味物質,因此如果新鮮魚就很腥,說明養殖水體可能不太理想。(不同品種的腥味本身有差異)
不新鮮的魚
魚體內負責調節滲透壓的“氧化三甲胺”會在微生物和生物酶的作用下降解出三甲胺和二甲胺。
它倆本身就有腥臭味,和魚體表面粘液中的氨基戊酸、氨基戊醛等在一起的時候會大大增強腥臭味。
魚腐敗的過程中,氨基酸還會降解產生丁二胺、戊二胺(又叫尸胺、腐胺)等揮發性生物胺,這會讓腥臭味雪上加霜。
紅燒魚頭豆腐做法
材料:胖頭魚魚頭1個、嫩豆腐1塊、生姜1塊、大蒜子5瓣兒、小蔥2根、小米椒2個
調味料:食鹽1勺、老抽少許、生抽適量、胡椒粉少許、黃豆醬1勺、雞精半勺、白糖少許、黃酒適量、東古醬油少許、豬油適量
做法:
1、洗凈的魚頭砍成塊,便于入味。大蒜子切丁,生姜切片,小米椒切節,嫩豆腐切厚片,小蔥切成3厘米的段備用。
2、煎制豆腐。鍋燒熱放入適量的色拉油,將豆腐下鍋,中小火煎至兩面金黃。
3、取一口干凈的鍋,燒熱后放入適量的豬油,下入姜蒜辣椒,小火爆香。
4、爆香后,下入魚頭塊,中火煎制定型,下入一勺黃豆醬。
5、魚頭定型之后,放入適量的黃酒和清水,比例1:1,沒過魚頭即可。
6、然后調入少許老抽調色,適量的生抽提鮮。調入適量的東古醬油提鮮,少許胡椒粉去腥增香。
7、下入煎好的豆腐塊,大火將它燒開。
8、蓋上蓋子,轉中小火,燜10分鐘左右,讓豆腐充分吸收魚頭的湯汁。
9、時間夠了開蓋調味道,調入半勺食鹽,半勺雞精,少許白糖融合所有的味道。大火收汁,湯汁收的差不多下入蔥段,大火燒片刻即可出鍋裝盤。
一道美味的魚頭燒豆腐就完成了。湯汁不用收的太干,這樣味道剛剛好,一鍋魚頭我們三個人就吃個精光,太美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