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鄉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民風純樸的民族,他們的傳統文化融合了多方文化,經過不斷的改善和傳承才形成了東鄉族。節日是每個民族都有的,人們將一年中某些特定的日子定為本民族的節日。那么,你知道東鄉族的節日習俗都有哪些嗎?下面的東鄉族文化為你帶來更多內容,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民東鄉族每個月都有節日,每過了年逐月輪換,一年12個月,每個月36年后循環往復一次。這和宗教信仰有著密切的關系。東鄉族的四大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爾德節、阿舒拉節,都來源于伊斯蘭教。
開齋節
伊斯蘭教教歷9月是戒齋的月份,9月因此稱之為齋月。齋月中,穆斯林白天不飲不食,不準說污言穢語,夜間飲食,稱為“封齋”。伊歷10月1日開齋,舉行慶祝活動,稱為開齋節,或稱“爾德節”。開齋節的一天,男人們除了去清真寺聚禮以外,還在清晨上“表咱”(墓地)念經祈禱,悼念亡人。鄰里間相互上門做“撒拉姆”,互相問安。婦女們則在家里炸好油香、油裸、馓子分送親友,互相拜節問候,這樣慶祝三天,非常隆重。
古爾邦節
鄉人稱之為“阿也”,“阿也”東鄉語意指節日的意思。這一節日,一般在開齋節后72天舉行。凡是具有宰牲能力,而且有經濟條件允許的,過古爾邦節,家家戶戶都要宰牛或羊慶祝。所宰的牛羊肉,或請眾鄉親在家里共餐,或奉送給清真寺和每個鄰里親友。古爾巴尼所宰的羊肉,不許獨家享用;即便是上門的乞丐,也要一視同仁,讓他吃飽菜、油香,再拿上一份肉。古爾邦節必宰羊,源自《古蘭經》的一個故事:先知伊布拉欣年老無子,苦苦祈求安拉賜子,果然得應,取名伊斯瑪儀。
但依布拉欣夢見安拉示意讓他獻祭回報,夢醒后,依布拉欣用兒子獻祭,他的忠誠感動了安拉,便賜羊代賜兒子,這是宰牲節的來歷。伊斯蘭教信徒過這個節日是為了表示對安拉的恭敬順從,效法依布拉欣,隨時為主獻出一切。東鄉族人在古爾邦節這天,不分富貴貧賤,坐在一起聚餐,顯示著民族的和睦團結。
圣紀節
紀念穆罕默德誕生和逝世的節日,在伊歷3月12日或13日舉行(誕生日和逝世日相差一天)。過圣紀節一般的紀念方式是舉行各種形式的家會,誦讀《古蘭經》。過圣經一般要宰羊、宰雞,大家共食。有的聚眾在清真寺、拱北里過,有的則在自己家里辦。阿舒拉節:“阿舒拉”一詞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思省“10”即伊斯蘭教教歷的1月10日,相傳,真主在這一天造化了人類的始祖阿丹和艾瓦;阿丹和艾瓦分散了若干年后,在這一天重新相會。
東鄉族大部分人也很重視阿舒拉節。在東鄉,阿舒拉節主要是婦女兒童們聚會的節日,每年由各家主婦輪流操辦。一個村里,哪位掌家的婦女吃上雞頭,就輪到她操辦,其余各家各戶只出一些小麥和清油。男人們念過經,作過祈禱儀式后,簡單一吃就走了。剩下婦女和兒童,邊吃邊說邊笑。對東鄉族婦女來說,“阿舒拉”還有糧食節的寓意,寓有對當年的糧食豐收,五谷豐登的美好祝愿,這一點與宗教無關。
糧食節
東鄉族的傳統宗教節日,即伊斯蘭教的阿術拉節,每年農歷三月十一日舉行。東鄉族阿術拉節是婦女和兒童的節日,屆時,各家主婦輪流主持。按照古規,男人們只舉行一個簡單的祈禱儀式后即走開。節日里吃一種東鄉語叫“羅波弱”的肉粥,寓有對當年五谷豐登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