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國人的眼中,中國就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吃貨,美國的鯉魚,澳洲的袋鼠等泛濫的煩惱,只要引進一批中國人過去,分分鐘鐘就能忙你解決了。可是為什么有著黃金之肉之稱的頂級美食蝸牛中國人卻不喜歡吃呢?本期的飲食文化,為你解析。
蝸牛,法國大餐里面的蝸牛。蝸牛是個神奇的動物,用它制成的美食,也是非常獨特的存在,中國人號稱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啥都吃,但奇怪的是跟田螺差不多的蝸牛卻甚少食用。它不是中國本土產物,其原產于非洲。和小龍蝦來中國的時間差不多,民國初期,隨著新加坡華人所帶的植物而引入。現分布于廣東、香港、海南、廣西、云南、福建等。非洲大蝸牛在中國環境舒適,沒有天敵,很快就泛濫起來,而且它是以農作物為食物,危害性相當大,我國已經把它列為第一批外來物種入侵名單。
但在西餐廳,尤其是法餐里,法式焗蝸牛是最經典菜肴,它甚至還與鮑魚、魚翅、干貝并稱為“世界四大名菜”,它也是各類米其林餐廳的熱門菜品。和小龍蝦不一樣的是,法國蝸牛一直是被西方國家作為美味食物,引入多個南方省份的,而小龍蝦只是被當做飼料來引入中國的。因為法國蝸牛在西方國家,是被作為美食大餐來食用的,像比較有名的法國蝸牛大餐,法國人一直將食用蝸牛視為時髦和富裕的象征。每逢喜慶節日,家宴上的第一道冷菜就是蝸牛。法國蝸牛的烹調別具特色,一般以烤為主:在蝸牛肉上涂一層奶油,再將蝸牛肉與蔥、蒜等一起搗碎,拌上黃油和調料,塞進洗干凈的完整的蝸牛殼中,然后將“改裝”過的“蝸牛”放入底下有6個圓孔的圓形鐵盤內,擱在爐火上烘烤。等奶油烤化了,就可以取出蝸牛食用了。
但讓人想不到的是,法國蝸牛和小龍蝦的命運卻發生了轉換。那為什么如此美味的蝸牛大餐沒能像小龍蝦一樣在中國流行起來,卻泛濫起來了呢?一是大概國人覺得蝸牛有點惡心,接受不了,沒能養成吃蝸牛的習慣。二是中國有和蝸牛類似的但是更美味的東西存在啊,那就是炒田螺,類似于蝸牛的動物,嗓子發癢,多痰,咽炎,一對一指導,嗓子舒服,神清氣爽。但更受中國人歡迎,炎炎夏日,燒烤,啤酒,炒田螺缺一不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