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座文化歷史悠久的城市,在歲月中積淀而出的北京文化,淋漓盡致的展現的北京這城市的特色,其中很大一部分都隱藏在民間。就比如說這老北京的叫賣,這一聲聲的叫賣聲,隨著歲月叫出了濃濃的京味。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這是陸游的名句,從中可知,宋代都市中已普遍出現了叫賣聲。叫賣,亦稱吆喝,是一種初級的廣告形式,在商業(yè)不發(fā)達的時代,這是生意人廣泛采用的推銷方式。叫賣本是商業(yè)行為,但隨著城市發(fā)展,漸漸也沾上了文化氣息。元雜劇中有“貨郎兒”的曲牌,很可能就是模仿自叫賣的曲調,叫賣雖俗,卻為藝術創(chuàng)造提供了豐厚的養(yǎng)分,不可等閑視之。
叫賣中蘊含著深厚的積累,好的叫賣聲往往給人以美的享受。明清兩代,北京作為首善之區(qū),四方輻輳之地,商業(yè)繁榮,給叫賣文化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據記載,明代北京叫賣已成規(guī)模。清代內城被八旗占據,漢人非功不得住內城,商業(yè)店鋪無從立足,內城人們日常生活只能依靠廟會、游商,這進一步刺激了叫賣的發(fā)展。到了清末民初,北京叫賣發(fā)展至最高峰。
老北京叫賣是舊時京城從商活動的人們,在胡同、街巷等為推銷商品和提供有償服務而形成的一種民俗文化。高亢的吆喝、婉轉的叫賣調,字正腔圓,有韻有轍,悠揚悅耳,好懂耐聽,是老北京風土人情的體現,也是老北京民間文化的一種特色形式。尤其是老北京胡同中的百姓生活,是叫賣產生的土壤和環(huán)境。
在北京民間的各種文化演出中,老北京叫賣已經成為一種鮮活的表演形式,并吸引了一大批早年走街串巷叫賣銷售的老藝人,廣泛開展傳承保護和展示活動,使老北京叫賣聲又重新原汁原味地展現京城百姓的生活中。
由于老北京叫賣傳人均年事已高,在技藝傳承方面迫切需要得到政府的扶持,以使這一傳統(tǒng)民俗文化得到保存。與其他地方相比,老北京叫賣有著鮮明特色,即兒化音多、拖音長、語言幽默、一氣呵成,此外不同貨物叫賣方式迥異,風格多樣,令人百聽不厭,僅目前保存下來的叫賣聲就有600多種。
除了單純靠嗓子外,老北京叫賣往往配響器,不同行業(yè)響器不同,比如粘扇面的以線繩扎小鐵鈴數串,發(fā)出嘩啷嘩啷的聲響;賣炭的搖貨郎鼓;賣煤油、香油、醬油、醋的敲大木梆子;賣豌豆黃的敲銅鑼;賣日用什物的敲葫蘆瓢;賣鐵壺的敲壺底;剃頭的撥動“喚頭”;賣酸梅湯、玻璃粉、桃脯、果子干的,敲兩只“敲冰盞”;磨剪刀的搖晃連在一起的五片鐵葉。
作為一種漢族民俗文化,老北京叫賣突出了京味的特點。兒化音的大量運用,一氣呵成吆喝出來的叫賣聲,字、詞、語句間透露出的鮮活,以及幽默、詼諧、好懂耐聽的特性,廣受市民歡迎。
老北京叫賣記載了北京歷史上的商品種類和推銷手段,因其中有音樂、詞律和民俗等諸多內容,是中國商業(y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幅有聲有色的京城風俗畫,在民俗學和商業(yè)史學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價值,也是進行文藝創(chuàng)作的很好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