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是中國南方一個古老的民族,畬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及絢麗多彩的文化。畬族服飾以樸素大方,實用美觀著稱,它有著濃厚的民族氣息,畬族服飾更是畬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很少有人再穿民族服飾,導致民族服飾逐漸衰弱。現在也有開展些活動呼吁人民保護民族服飾,使它得以傳承。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下異彩紛呈的畬族服飾文化。
畬族服飾文化的歷史
畬族服飾在明清時代,閩,浙,粵,贛等地基本相同。男女“無寒暑,皆衣麻”,周杰:《景寧縣志》卷十二,《附畬民》,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通無鞋履”,明萬歷《永春縣志》卷三,《風俗》,或扎綁腿。“其男子不巾帽,短衫闊袖,椎髻跣足”,李拔:《汀州府志》重刊本,卷四五,《叢談附》,同治六年(1867年)。
“單袷不完,勿衣勿裳”,周杰:《景寧縣志》卷十二,《附畬民》,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女性“闊領小袖”,魏藍:《畬客風俗》,清光緒三十二年(1860年)。“短衣布帶,裙不蔽膝”,傅恒:《皇清職貢圖》卷三,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素無纏足之習”,余紹宋:《龍游縣志》卷二,《地理考5風俗》。
發式因地域不同,婚嫁與否而差異明顯,或“高髻垂纓”,呂渭英:《侯官縣鄉土志》卷五,《人類》,或“裹髻以布”,李拔:《汀州府志》。或“斷竹為冠,裹以布,布斑斑,飾以珠,珠累累,皆五色椒珠”,周杰:《景寧縣志》……福建永定巫宜耀《三瑤曲》贊嘆畬女豐彩:“家家新樣草珠輕,瓔珞妝來別有情。不慣世人施粉黛,明眸皓齒任天生”,轉引楊瀾:《臨汀匯考》卷三,《風俗考5畬民附》。
畬族服飾文化的發展
畬族男女服飾基本類同于漢人。但人口相對集中的閩浙兩地畬族服飾尚存一定的民族特色,尤以閩省畬家婦女特色顯著,并因地域、婚姻狀態而紛呈異彩。閩東北畬族婦女發式稱為“鳳凰髻”,16歲前少女用紅絨纏辮子,盤繞頭上,額前留“留海”,畬族稱為“布妮頭”。
成年已婚婦女發式畬族稱為“山哈娜頭”,隨地域不同略有差異。流行于閩侯,福州,古田,連江,羅源和寧德南路飛鸞一帶發式稱為“鳳頭髻”。流行于福安和寧德大部分區域的發式稱為“鳳身髻”,流行于福鼎和霞浦西路發式稱為“鳳尾式”。
閩南,閩西有的畬村婦女發式也不同于當地漢人,如漳平,華安,漳浦,長泰等縣畬族婦女發式為“龍船髻”。閩北畬族婦女以百根銀簪并配以紅繩,料珠,裝成“扇形髻”。浙西南畬族婦女發飾為“笄”。
畬族服飾文化的現狀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現代化浪潮的沖擊下,畬族人民的審美觀念和價值觀念都發生了轉變。大多數畬民在日常生活中都不會穿帶有鮮明民族標識的民族服飾,取而代之的是各式流行服裝。只有在畬族旅游景點或表演舞臺及畬族婚嫁慶典上,才能看見畬族人身著民族服裝。
而值得關注的是,這些畬族人白天都穿畬族服裝,晚上大都又換回時裝。更多時候,畬族服飾成為畬族群眾在節日活動或民族旅游開發中用于接待游客的禮儀性服飾。畬族服飾存在的物質基礎和文化基礎發生了動搖,使得畬族服飾文化走向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