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理應被全國人民熟知和傳承!那么你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的?端午節是什么時候出現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的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的楚國詩人——屈原。除此之外,也有著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人的說法。
關于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等等。其中,紀念屈原說為這個節日增加了人文精神的內涵,應該是后起的;三代夏至節說是與我國的歷法緊密相關的,應該是較早的,云塵子主張采用此說;惡月惡日驅避說與我國的歷法和術數觀念有關,與第二說并不矛盾;吳越民族圖騰祭說帶有明顯的地方色彩,而且以圖騰作為切入點來加以說明,是近代以來的說法。
1、紀念屈原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都,屈原投江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并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天正是農歷五月初五,因此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等習俗,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紀念伍子胥說。此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忠良之臣,原為楚國人,后投奔吳國,因被人陷害,被吳王賜死。臨死前,伍子胥說:“我死后,將我雙眼挖出掛在吳國都城上,以看越國滅吳?!眳峭趼劼牬笈?,讓人將伍子胥的尸體裝在馬革里,在五月初五這天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紀念孝女曹娥說。傳說東漢時期有一個著名的孝女曹娥,其父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曹娥年僅14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七天七夜仍不見尸體,于是她在五月初五跳江尋找父親,后來抱出父尸。人們被她的精神所感動,為了紀念她的孝義建了一座廟,稱為曹娥廟。
描寫端午的詩句
唐.文秀《端午》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欤荒芟吹弥背荚?/p>
唐代詩人文秀在其《端午》詩中,寫出被后人百般歌頌、祭祀的屈原,冤屈是不能簡單地洗刷干凈的,一方面表達了對屈原的同情,同時更重要的是對那些昏君奸臣的抨擊和鞭撻,這首詩言近意遠,言簡意深,很有力量。
宋.蘇軾《浣溪沙·端午》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本篇描寫婦女歡度端午佳節的情景。描述了她們節日前進行的各種準備,刻畫了她們按照民間風俗,彩線纏玉臂,小符掛云鬟,互致節日的祝賀 ,這是一幅多么美麗而熱鬧的畫面?!凹讶讼嘁娨磺辍?,表現了作者希望一直這樣相依相扶生活下去的愿望。
端午節是什么時候出現的?
據考證,端午節最早是祭祀的節日。春秋戰國之前,崇拜龍圖騰的吳越部族,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會舉行部落圖騰祭祀,形式是龍舟比賽。屈原自己也寫過賽龍舟的場景。
賽龍舟和屈原無關,那吃粽子總該沾點邊兒吧?但是,經過考證,粽子其實是,先民們祭祖和祭谷神求豐年用的,要早于屈原。
目前,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系起來的文獻,是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續齊諧記》: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羅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以祭之。
但那時,屈原已經去世了700多年。如果端午節真的是源自紀念屈原,不可能在這么長的時間里,沒有任何文獻記載。那屈原怎么就成為端午節的代表人物了呢?
其實,關于“端午人物”的候選,不只有屈原。在我國江浙一帶的吳國故地,就有紀念伍子胥的說法。浙江部分地區,端午節又被認為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軍、打敗吳國的歷史。在浙江東部,又有紀念孝女曹娥的說法。
這幾位“端午人物”的故事都很感人。但相比之下,屈原對國家和民族的“大愛”,遠遠戰勝了個人恩怨情仇和親人之間的“小愛”。所以,“端午紀念屈原”的說法也就更站得住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