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境內多山多水,傳統民居呈現出依山傍水的特點,以湘西的苗寨吊腳樓最為典型。依山傍水的湖南民居,講究風水,生態環境優美,從建筑中可體會湖南人的生活習慣、審美文化、傳統哲學觀念等,有助于我們對湖南文化的了解。
湖南漢族傳統民居建筑,平面強調對稱,重點突出堂屋地位,外墻門窗較小較少,有的還以內天井作為住宅平面布局組織中樞。但現代農村大多已擺脫傳統民居的格局,出現了不對稱布局、建筑別致的民居建筑。
少數民族過去大多采取聚族而居的方式,形成寨落,有山寨、平寨之分。寨落多圍以寨墻,并有寨門。不少村寨設有公共場所建筑,尤以侗鄉為最。侗鄉寨寨必有鼓樓,為木結構多層塔式高亭樓。樓高五六丈,外形有四方、六方、八方各式,層數有5層、9層、11層不等,飛閣重檐,畫棟雕梁。樓內置有大鼓一面,寨內有事,擊鼓為號集眾商議。
并且在侗鄉的溪流河澗上,隨處可見花橋涼亭,青石為墩,杉木為面,上蓋瓦,建成長廊,橋頭建有寶塔橋亭,飛檐重疊,巍峨雄偉。涼亭內有涼井,掛有草鞋,以供行人使用。
少數民族民居建筑歷經演變,多與漢族相差不多,比較獨特的是苗族、土家族的吊腳樓。吊腳樓多建于傾斜度較大的山腰上,上層樓面伸出下層屋基1米多,懸空部分為走廊,有欄桿,整個建筑顯得輕巧和空靈。吊腳樓多在溪旁高坎之上,或在竹木掩映之間,頗具粗野無拘之情趣,兼有秀麗雅靜的風味。
苗寨吊腳樓
苗寨吊腳樓,穿斗式木結構歇山頂。一般四榀三間,或五榀四間,個別六榀五間。前檐柱吊腳,“吊腳樓”因此而得名。底層多用于圈養牲畜和家禽,堆放柴草、農具和貯存肥料等。第二層為全家人活動的中心。正中堂屋外側安有苗語稱為“階息”的“美人靠”。堂屋又是迎客廳,佳賓親朋到來,常在此間擺上長桌,設宴款待。第三層一般用作存放糧食、雜物,大戶人家也用1—2間作客房或女兒的臥室。有的還利用吊腳樓邊搭架木板作曬樓,夜間可納涼休息,觀星賞月。